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從閱讀中識字,從閱讀中增長見識,開發(fā)智力 中國孩子應該增加泛讀,只會背誦幾首兒歌和唐詩是遠遠不夠的。]
一開始,孩子可能對閱讀沒有什么興趣,父母就應該與孩子一起朗讀故事或散文,潛移默化地教他們識字并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大部份孩子都喜歡聽故事,這使閱讀變得很容易。而且,通過親子閱讀,更能夠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不過,父母要留意挑選一些有意義的、適合孩子程度、有插圖的以及印刷清晰的書本。
識字有很多不同的階段,分不同的層次,包括:辨認、朗讀、書寫、應用、默寫(記憶)。我們覺得,剛開始時,最好只重視前兩個階段。能認能讀,就能促進孩子思維的發(fā)展,就能應用在說話中,長大以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應用到寫作中了。
孩子剛開始識字時,甚至一直到上小學前,父母都應該盡量避免要求孩子大量抄寫漢字,因為枯燥的寫字過程會摧毀他們學習的興趣,并不能真正吸引他們讀書的興趣。同時由于孩子手的功能還沒發(fā)育成熟,早早握筆未必能正確握住,從而書寫,久而久之,孩子厭倦了,對識字和閱讀都失去了興趣?梢哉f,寫字應該是上小學后的事。因此,在孩子初期識字時,父母不必要求孩子寫字。
識字是需要不斷重復的,不能操之過急,不能為了學認字而認字。不認識也不要勉強,更不要埋怨孩子笨。根據我們的經驗,不要給孩子規(guī)定每天要認多少個字。孩子完全是在不經意中,或者說是在一種自然狀態(tài)下認識字的。當然,每個人的識字及學習能力不同,學習字詞的數量及速度也不相同,父母不要經常將孩子與別家的孩子比較,這樣只會增加孩子思想上的壓力。
閱讀還有精讀和泛讀的區(qū)別。一般說來,父母教孩子讀書,最好讓他泛讀,特別是對于剛剛開始接觸書本的幼兒。也就是說,凡是他能聽懂的故事,就講給他聽,念給他聽,使孩子知識廣博,漸漸地對什么事物都感興趣,上學后老師講到這個問題,或是在別的書上看到這個東西,他就會有印象,就會有認同感,就會認真去聽,甚至去鉆研。
對于這一點,許多父母可能忽視了,認為只要讀幾篇名著就行了。這是一種誤解。這往往限制了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有專家對中外兒童閱讀上的區(qū)別作了專門研究。
前美國閱讀委員會主席安德森來我國湖北武漢講學,作了題為“美國兒童早期閱讀教育的主流”的報告。在報告中,安德森著重比較了中國與西方兒童早期閱讀的五大區(qū)別。
安德森是北美三大教育心理學家之一,是分享閱讀的系統(tǒng)研究者,多年來一直關注和支持漢語言兒童閱讀的教育研究,對中國兒童語言學習的現狀進行了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
安德森指出的五大區(qū)別是:
。1)大一統(tǒng)與因材施教
安德森說,中國兒童通常是同一個年級使用同一種讀本,難分個體差異;而美國等西方國家講究因材施教,比如說按不同的閱讀能力,要求的閱讀量也不同。
。2)中美兒童年閱讀量相差5倍
中美兒童實際的閱讀量相差很大。拿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美國孩子的年閱讀量為3萬字,而中國兒童則為0.49萬字,不到前者的1/6。
。3)閱讀時間有差距
美國孩子總是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但他們的父母并不排斥他們看電視;許多中國孩子有時間看電視,但不能保證閱讀時間。
。4)課堂紀律好與壞
安德森說,課堂紀律中國孩子更好,但閱讀的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5)精讀與泛讀
中國兒童的精讀量非常大,講究熟讀讀本,字、詞、篇、章反復訓練,達到精熟;而美國兒童則是泛讀量大,似乎更講究讀書的量。
從中國兒童與西方兒童閱讀的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