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正式列入學校的課程,目的是讓孩子在真正結婚做父母前,多一些實踐活動。上課時,學生們要扮演母親或父親,還要考慮孩子的花費以及各種生活技能。英國學生甚至還要學習如何面對死亡,比如讓一位護士走進課堂來談論人死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事情。教育部門認為,開設這門課程不是為了嚇唬孩子們,而是幫助他們體驗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發(fā)生突變時的復雜心情,增強心理承受力。
在課余時間,小學生們總是被鼓勵參加學校組織的網球、棋藝、旅游等俱樂部,讓孩子們結識更多的朋友,培養(yǎng)社交能力。而參加這些活動,小學生們常常會給自己找點“作業(yè)”來做,比如幫網球俱樂部設計比賽活動安排,了解旅游點的歷史和地理背景,而孩子們在忙著這些事情的時候可比上課時要安靜和認真多了。
韓國:特長教育效果不大
在韓國的街上和公寓小區(qū),隨處可見各種課外輔導和補習班的廣告。一項調查顯示,首爾近90%的小學生課后在補習班繼續(xù)學習,承受著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來自課業(yè)的壓力;而10名父母中有9人感到孩子的補習費用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平均占到家庭收入的23%。
韓國小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任務不是很重,上課時間一般為9點到下午1點,家庭作業(yè)也比較少。但韓國父母為了讓孩子在以后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通常要給孩子開小灶,或上補習班,或請家教授課。隨著這種現象的普遍化,韓國孩子課后惡補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幾乎所有父母都相信孩子只有上補習班,才不落后于其他同學,因此形成了惡性競爭。以全才為目標培養(yǎng)孩子的傾向日趨嚴重。小學4年級的金淑英說,每周下午1點放學后,要去補習班學習4個小時的英語和數學,晚上8點到9點半還要練習鋼琴。
韓國的補習班種類繁多,遍地開花,有數學、英語、寫作等學習班,也有美術、舞蹈等藝能班,還有跆拳道、游泳等體育班。調查顯示,父母的學歷和收入越高,孩子上補習班的比率越大。為了找一個好輔導老師,韓國父母通常還要動員所有親戚朋友打探訊息。另外,一些父母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感,也是補習班紅火的原因之一。還有一些父母請家教提前學習課本,這種先行學習使在校教育成了復習課。直到升入大學為止,課外輔導會一直伴隨韓國孩子。
一方面學校努力減負,而另一方面學生的課外負擔卻越來越重,補習班的老師無視學校教師,學校和補習班之間也產生了對立情緒,韓國社會對這種畸形教育現象頗為頭疼,甚至成立了由小學校長和教師組成的韓國課后教育研究會。從1998年開始,韓國還在部分小學實行了課后特長教育,但200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完全依靠學校里的課后特長教育的小學生僅有14.5%,而且收效甚微。
對此,韓國課后教育研究會會長吳云洪表示,“學校實行的課后特長教育,只注重提高學生的藝能和體能,無法有效控制父母送孩子上補習班的現象。為減少家庭開銷,學校有必要開發(fā)符合學生個人特點的課業(yè)項目,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實現英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