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大發(fā)脾氣還是胡亂扔東西,或是早上不肯穿衣、不愿洗臉……孩子們總是在不斷地測試你的忍耐極限,深深地吸口氣,不要放棄。
雖然我們已經(jīng)能克隆出綿羊了,但要哄你的孩子乖乖地穿上衣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僅就管教孩子問題設立一項諾貝爾獎也不為過。美國紐約州的安德瑞·海絲柯爾談起女兒3歲時的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那天早上,我正準備送基娜去幼兒園,可她死活不穿衣服。我好言相勸、哀求、恐嚇,什么法子都用了,她不僅置之不理,反而跑回床上蒙上被子睡覺……我簡直讓她氣壞了,拉開被子在她屁股上打了幾下,她就歇斯底里地大哭起來。最后,基娜終于穿上了衣服,不過她的忘性挺大,第二天仍然鬧著不肯穿衣服。安德瑞媽媽卻為此內(nèi)疚了好幾天,對自己的失去控制感到非常不安!
安德瑞媽媽的行為的確不符合現(xiàn)代育兒觀念,但又有哪一位父母面對無理取鬧的孩子能保持十分理智的態(tài)度?尤其是1到3歲的幼兒,都是些自我中心、不明事理、專門考驗你耐心的小東西,幸虧他們很可愛,不然的話,真要令大人們厭煩了。因此,要決定什么是適宜的行為并教會(而不是強迫)孩子這些適當?shù)男袨,一直是困擾著父母們的一個重大問題,即使出版了無數(shù)的育兒指南、父母必讀一類的書籍,對此仍是莫衷一是。能不能教導一個9個月的嬰兒不要扯爸爸的眼鏡?能不能指望一個14個月的幼兒懂得與別人分享玩具呢?能不能教會一個2歲的孩子控制自己不亂發(fā)脾氣呢?美國西北大學醫(yī)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助理維多利亞·拉維尼說:“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怎樣讓孩子不是強迫地,而是自覺自愿地做你認為適當?shù)氖虑椤?rdquo;
對于1歲以下的孩子采用“管教”的方式讓他們分辨是非實在是不可想象的事。當孩子拽電話,把手指塞進電源插座,用指頭去戳別的小朋友的眼睛時,他并無惡意,僅僅是在探索新奇的事物,而這正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主要任務,做家長的總不能因噎廢食,把孩子限制起來吧?唯一的應對策略是:把東西挪開、挪開、再挪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常常是因為渴求自主,或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或僅僅是由于挫折感。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無法分辨是非(大約要到3歲左右才開始分辨是非)。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霍夫曼認為:18至20個月的嬰兒已經(jīng)可以對其進行勸說,他們已經(jīng)開始懂得適應他人的要求了。
以下是一些幼兒的典型行為:
鬧脾氣:專家們認為鬧脾氣是孩子學習表達憤怒和挫折感的正常方式,如果不是鬧脾氣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并隨著年齡毫無改觀的話,父母無須過分干涉。兩歲半的本·卡洛尼就是一個堅持自己的喜好,對試圖改變他習慣的人吵鬧不休的典型。他母親說:“他堅持以某種方式刷牙,以某種方式爬上椅子,別人倒果汁必須有他幫助……最近,當本謝謝爸爸后,爸爸沒有象往常那樣說:“不用謝”,而是說:“不用,謝謝你,本。”本為此就大發(fā)脾氣。專家建議卡洛尼夫婦,當本發(fā)脾氣時不要理睬他,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試著和他談心,讓他解釋生氣的原因。這種方面有時奏效,有時一點用也沒有。但為了哄孩子把他抱起來或順從他的要求只會使他更加變本加厲。
不愿分享:孩子在2至3歲時才開始懂得與人分享東西,但不要指望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樂意,也不必為孩子的你爭我奪而擔心。喬治·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精神學和兒科學教授斯坦利·格林斯潘說:“孩子與其他兒童的相互交往更為重要。分享是通過這些交往獲得的一項成果。”居住在加州的帕蒂·拉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