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笛子、二胡之類的。他相信,小寶身上,一定會有他的遺傳細胞,一定能夠像自己所看到的那篇報道中的孩子一樣,只要培養(yǎng)得當,肯定也能成為音樂大師。
所以,小寶剛懂事時,王玉延就為他報了一個鋼琴班。
原來,王玉延是想讓他學(xué)吹笛子或者拉二胡的,可是,細看當今世界上,哪有笛子大師啊。從3歲開始,小寶就坐到了那張琴椅上。剛開始的時候,小寶還挺感興趣,然而,隨著王玉延不斷地為他加練琴的時間,小寶越來越不喜歡彈琴了,總是想方設(shè)法地想逃開。
“你這孩子,”王玉延氣壞了,“去下洗手間用去那么長時間——你這個樣子,白花那些學(xué)琴的學(xué)費了!”
“可是,爸爸,我不喜歡練琴。”小寶壯著膽子說。
“什么?!”王玉延氣壞了,“快過來練琴,再這么說,我就打你!以后,你一定要成為音樂大師,知道嗎?!”
小寶只好又坐了下來。
王玉延這么說是有自己的依據(jù)的。小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他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奧運跳水冠軍熊倪,小時候不愿練跳水,就把自己的泳褲,用自來水沾濕,然后回家說已練過跳水了。結(jié)果,熊倪的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一頓,押著他去了跳水隊?偨Y(jié)出的道理,就是,家庭教育中,有時需要一點強制。
“孩子當然需要快樂,”王玉延說,“但快樂是無法保證孩子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的!
王玉延所說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然而,看著小寶失落的眼神,卻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到難過。
解析:望子成龍與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愿。然而,這樣的心愿,卻只能靠孩子來完成,這不能不令孩子們身上的壓力倍增。如果壓力可以成為動力,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就像熊倪一樣?墒,如果孩子并不具備學(xué)習(xí)的資質(zhì),也沒有學(xué)習(xí)的樂趣,家長的這種專長訓(xùn)練和這種苛求,就會成為另一種壓力。家長見自己對孩子的某種期望,似乎并不能達成,時間長了,心里就會感到一種無法掩飾的失落和失望,并變成一種急迫,經(jīng)常埋怨孩子,這又為孩子加上了一層壓力。種種壓力壓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就會變得呆板木訥,失去了童真的孩子,那已不能稱之為孩子了。那么,家長面對這種情況應(yīng)該怎么做呢?教育心理學(xué)認為,積極、恰當?shù)钠诖,才會對孩子產(chǎn)生良好的激勵作用。所以,家長應(yīng)該根據(jù)孩子的性格和學(xué)習(xí)特點,對孩子提出恰當?shù)钠诖鸵螅挥腥绱,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期待效應(yīng)”,讓孩子可以更加快樂自由地成長。
與此同時,要做一個好家長,還要注意交流中的問題:在談話中,不要限制孩子的思路,比如問:“是不是跟同學(xué)學(xué)的?”這極易造成暗示,使其失去自主判斷的可能。對孩子在談話中顯示出來的焦慮、哭泣等情緒反應(yīng),家長千萬不要驚慌失措,這會使他覺得你缺乏主見,同時,孩子也會因此用“撒野”來威脅家長。適當?shù)谋憩F(xiàn)是沉著而不慌亂。談話時,孩子經(jīng)常會講一些家長始料不及、大為驚訝的事。家長千萬不要大驚小怪,而應(yīng)抱著“此事并不奇怪”的態(tài)度,否則,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會隨之下降。(來源/星星生活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