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
媽媽跟坦坦說:“爸爸說,你是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你覺得是嗎?”
坦坦一臉平靜地回答:“不一定吧?他又沒見過全世界的孩子,怎么知道我是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
媽媽很驚訝地追問:“那爸爸應該怎么說?”坦坦回答:“爸爸應該說,坦坦是我見過的孩子里最可愛的!”
父螞蟻?
和丁丁一起看圖畫書,我指著畫上的牛,告訴丁。哼@是母牛。丁丁指著另外一只告訴我:這是父牛!連忙糾正他,不是父牛,是公牛哦。丁丁堅持,那就是父牛。因為父母父母嘛,有母就有父。我暈倒!
于是我家出現(xiàn)了父豹、父獅、父虎、父螞蟻……
和2005年一模一樣唄!
我弟弟平時在上海,今年過年回家來。我?guī)〕食嗜タ淳司恕?BR> 路上,我問“小呈,你還記得舅舅長什么樣嗎?”
“和2005年一模一樣唄!”
在好網(wǎng)公社寶寶趣聞里,你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這樣讓大人哭笑不得的孩子“妙語”。請注意哦,事實上,當孩子四五歲的時候,你在和孩子對話時,都會遭遇被孩子“咬文嚼字”的尷尬。困為你教會了孩子邏輯,孩子便用這邏輯來對付你。
從坦坦對“最”字含義的理解,我們看到了一個5歲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巨大成就。
簡單分析起來,孩子能說出這樣一番話,需要有關于“相對性”、“類別”、“范疇”,以及“全體”、“部分”、“個體”等初步概念。
相對性
在這段母子對話中,兒子顯然知道“最”是要和別的孩子比較后才可以說的,體現(xiàn)出對相對關系的掌握。
3歲之前的孩子對事物或語言的理解表現(xiàn)得比較絕對,3歲以后孩子開始掌握屬于“相對性”含義的概念,孩子比較早掌握的相對概念有“大”和“小”,“高”和“低”,“多”和“少”等比較直觀的簡單的相對概念。
4歲以后,隨著知識的積累,兒童在分辨物品的相似性和相對性方面進一步提高,并開始學習比較事物的相對邏輯、序列等關系。
5歲時,兒童基本上能夠掌握分辨最大和最小,認識到在比較中還有序列關系。對兒童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因為這比區(qū)分“紅色”和“藍色”要復雜得多,這是建立在其他一系列知識基礎上的對事物間抽象關系的認識。
類別
在一定的類別內,比較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兒童形成類別概念是兒童認識復雜事物和事物間關系的基礎。
孩子在1歲多學說話的時候就開始發(fā)展類別的概念,知道家里客廳的燈叫做“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