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一說這孩子到底應該怎么辦。楷F(xiàn)在每天回到家里面只知道玩游戲,我也不清楚應該讓他如何改正自己身上的問題,之前他爸帶他的時候也是比較嬌慣,想要什么給什么,孩子現(xiàn)在就被慣成這樣了,能有什么辦法呢?想想我現(xiàn)在都覺得痛苦。
上周回去孩子還跟我吵架,說是因為我,他爸爸才離開他的,我都不知道到底應該怎么說,你們說家長之間的這些事情能給孩子說嗎?又如何說得通呢?
慧慧在和自己閨蜜聚會的時候,說了自己這兩天面臨的問題,表示在離婚之后孩子的情緒反常,行為怪異,完全不聽從自己的管教,有些時候還會利用言語來攻擊自己,甚至將爸爸媽媽離婚的原因,歸結到自己母親的身上。確實對于任何一個單親媽媽來說,聽到自家孩子這樣的指責,內心也極其委屈。
根據(jù)相關的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我們可以了解到,現(xiàn)在其實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是屬于單親家庭。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既影響了親子之間的關系,又使得孩子未來的成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也曾表示,單親家庭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可能性更加明顯,特別是心理問題,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影響較大,甚至有可能讓他們走向悲劇,和周圍的普通人變得不一樣。
01
鄰居家阿姨的孫子君君是我們這一片區(qū)最沉默內向的孩子,平時看到其他小孩子都在一起玩耍,大院里歡聲笑語的,但是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君君參與過,有些時候我們給張阿姨提意見,說得讓孫子多出去走一走和別人接觸,但是張阿姨總是說:“這孩子從小就這樣子,他爸爸媽媽當時帶他的時候,經(jīng)常也是上班忙沒時間陪,所以孩子就養(yǎng)成了內向的性格,每天只喜歡在家里面,現(xiàn)在你說他爸爸和媽媽又離婚,只能讓我來帶,他可能心理上的壓力比較大,不太喜歡和別人接觸。”
確實從上面這一個事例,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父母離婚之后,會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自閉情緒,比較輕微的可能就不太愿意和別人說話。
那些較為嚴重甚至怪罪父母的孩子,會長時間將自己包裹在一個殼里面,不愿意探出頭來和其他人相處,就算是和最親近的人也僅僅只是打個招呼,剩下時間全部在自己的小房間里。心理學家認為,這其實就是離婚所缺乏的安全感造成了孩子怪異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絕對是以最為熱情開心愉悅的態(tài)度去備孕,生下這樣一個孩子。但是媽媽在孩子長大之后,父母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裂痕,或許從來沒有想過傷害孩子,但是離婚給任何一個孩子的打擊,都是極其明顯的。
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會被其他人鄙視嘲諷,認為他們是沒媽養(yǎng)沒爸養(yǎng)的孩子。難道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去反思,不應該去清楚孩子可能面臨的問題嗎?
02
父母離婚之后,孩子可能出現(xiàn)這些心理問題: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說到自己班上的孩子大都是單親家庭,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帶,所以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眼光里閃露著不自信,基本上不敢和別人對視,這也就暗示出離婚帶來的巨大影響。
a、孩子不自信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明明是最為開心的時候,爸爸媽媽在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態(tài)度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成長。
但是對于那些離異家庭來說,因為父母本身都不陪伴在他們身邊,自然而然,他們會和那些正常的家庭,進行一定的比對,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長時間如此對比之下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傷害,內心不自信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嚴重。
b、孩子缺乏勇敢堅強的品質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依靠,這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在孩子慢慢成長長大之后,也可以促使他們不斷地探索,但前提一定是父母的存在。
可是離婚之后這一個家庭本身就不完整,養(yǎng)育孩子一方的父母,必然也會選擇能夠謀生的工作,和孩子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
長時間如此,孩子缺乏安全感,也不敢去探索冒險,而是處于父母所設立的安全區(qū)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勇敢堅強的品質能被培養(yǎng)出來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c、孩子缺乏努力上進的品質
之前和一個寶寶聊天的時候,說到了離異家庭的孩子,他表示自己的侄女就是離異家庭長大的,一開始學習成績還好,但是在爸在爸爸媽媽離婚之后,他就表現(xiàn)出來破罐子破摔的情形,因為爸爸媽媽離婚這件事情內心受到打擊,不再愿意努力上進,甚至認為生活沒有意義。這也是離婚之后,對于孩子的一種心理傷害,他們在之前將父母當作是所有,但是因為父母本身的原因,使得他們是萬念俱灰。
03
孩子之所以稱之為孩子,是因為他們有爸爸媽媽。父母在孩子慢慢成長的過程之中,就應該是以一種完整的狀態(tài)去和孩子相處。
可是由于現(xiàn)在各個方面觀念的變化,確實很多人并不愿意為了孩子委屈自己,一旦感情出現(xiàn)破裂就會選擇離婚。在一件事情方面既有正面影響,也會有負面影響。對于孩子本身的傷害就是負面影響。
當然,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可是大家好像從來沒有認為離婚對于孩子的影響巨大,有一部分父母還會因為孩子表現(xiàn)出來不努力不上進的狀態(tài),對他們進行毆打訓斥打罵。
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訓斥孩子的方式也是極其錯誤的,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避免選擇這些方式。
棍棒教育
玲玲是90后寶媽,可實際上在她生下孩子三年之后就和丈夫離婚了,家長對于孩子本身的喜愛,所以她就將自己的孩子帶在身旁。不曾想因為孩子的存在,使得她的工作也非常的局限,每天只能端端盤子洗洗碗帶孩子,放學之前還必須趕到幼兒園。
長時間如此玲玲對于孩子的所有喜愛,也因為生活之中的瑣碎事情磨滅。直到有一次在孩子哭鬧之時,她選擇打了孩子一巴掌,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每次孩子做錯事情,她總是棍棒教育。
再后來大家一看到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他身上比較明顯的傷痕。可是自己的問題為什么要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