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離婚率的上升,離異家庭對子女心理的負面影響也凸現(xiàn)出來,并日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下面不妨先讓我們看看一些例子:
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故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勸喻別人珍惜生命的,慫恿別人去尋死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小麗恰好是這少數(shù)中的一員。
當年父母鬧離婚時,小麗便像個燙手的山芋一樣在他們之間被推來推去,最后法官將小麗判歸其母撫養(yǎng),但外出打工的母親很快便把她扔下,于是她開始了在親友家中輪流寄宿的生活。日久生厭,便難免招來一些冷眼和閑話,所以在她敏感、弱小的心靈中深深地刻下了"不受歡迎的人"、"多余的廢物"這些烙印。年僅 15歲、個性日見孤僻自卑的小麗為此三次割脈,兩次過量用藥以求了結(jié)生命,但卻大難不死。事后當她碰到有同樣境遇的友人小玲想自殺時,她不但不勸阻,反而鼓勵對方不妨一試,只是不忘向她傳授經(jīng)驗:"千萬不要服用過期的安眠藥,否則洗胃好難受!"
想砍父母的兒子
臨近新學期注冊交費的日子,強仔又開始了他"人肉足球"的生涯,不知不覺成了離婚父母互相攻擊的"武器"。父親責令他到城西母親處討錢交學費,母親卻在門口堵著他說:"我下崗在家哪有閑錢給你?"強仔只好乖乖地跑回城東向父親復命。誰知父親竟憤憤不平地說:"放屁!她沒錢?你去年春節(jié)還有幾百元’利市’在她那兒存著呢!"
難怪跑得滿頭大汗、筋疲力盡的強仔咬牙切齒說:"他們不和,卻拿我來出氣,都不是人,我恨不得一刀砍了他們!"
染上惡習的阿紅
父母離異后, 16歲的阿紅認為一起生活、當門衛(wèi)的父親沒文化,又不關(guān)心、不理解她,無法溝通,因而渴望到社會上闖蕩和尋求溫暖,認為那些"哥兒們"、"姐兒們"才夠義氣。她無心向?qū)W,把破碎的家庭作為旅館,要來便來,要走便走。吃喝玩樂樣樣俱精,流連夜店,最終交上損友染上毒癮,淪為搶劫犯罪集團中的一員……
通過上述個案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離異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親情溫暖,大都有較重的自卑感,心理有陰影,性格孤僻、偏激,在人前感到低人一等,不愿積極要求上進。他們往往不愿別人問及自己的家庭狀況,更不愿意同學到自己家玩。
離異家庭的子女,大多對父母不存好感,有的甚至對父母懷有敵意。他們其中有些則處在一種矛盾心態(tài)中:例如同情母親,卻恨母親無能;厭惡當年"包二奶"的父親,卻又離不開父親的錢。
離異家庭的子女容易染上惡習的原因,從家庭方面來看,主要是父母無暇顧及、疏于管教,或視孩子為拖累而放棄管教,或基于"補償"心理而溺愛放縱;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則主要是心靈的創(chuàng)傷,或從時間、金錢上鉆父母雙方的"空子"。
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最突出的是不良情緒和性格。這些問題往往與父母離異的時機相關(guān),即父母離異時兒童的年齡越小和離異時間間隔越長,有關(guān)的心理問題就變得越普遍與嚴重。這是因為孩子越小,其社會適應(yīng)性便越差,自控能力也就越弱。父母鬧離婚鬧得越久,其消極影響也就越大,子女對社會歧視也就越敏感。盡管隨著年齡的增長,離異家庭子女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調(diào)節(jié)能力能夠逐年增強,但即使到了中學階段,也是難以消除父母離異給他們帶來的累積性消極影響的。相反,隨著自我意識的提高和新的心理沖突發(fā)生,有時還會使心理危機問題顯得更為嚴重。
對于離異家庭子女的援助,社會和學校、家長和專門工作者的攜手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