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善的過程。孩子有時并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東西是錯誤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錯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頭腦去想,難免不受到限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認真學習。父母會說:“孩子,只要你念好了書,什么你都不用管!逼鋵崳瑔拘押⒆觾(nèi)心的責任心,才能讓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層次的變化。父母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學會發(fā)現(xiàn)錯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愛好、性格及少兒所特有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能認清方向,少走彎路,早日成功。
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錯誤,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錯誤再改正,效果更好。
臺灣作家三毛生長在一個經(jīng)濟并不寬裕的家庭里。每個孩子每月只給一塊錢零用。而且這一塊錢也沒有完全支配的自由,還得由大人監(jiān)督著使用。過年得的壓歲錢,大人要收去做學費和書錢。三毛的這種經(jīng)濟狀況,遠遠滿足不了她在上述游戲中永遠取勝的需要。有個星期天,三毛走進媽媽的臥室,看見五斗柜上躺著一張耀眼的紅票子——5元錢,她的眼睛一下子直了。5塊錢在當時相當于一個小學教師月薪。有了它,能夠買多少糖紙?三毛的腳一點點地向票子挪去。當她挪到能夠抓住那張票子時,突然像聽到有人吼了一聲,嚇了她一跳。她很快定下心來,目光掃視了房門口后,猛地伸手一抓,將紅票子抓到手里,雙手將它捏成紙球,裝進了口袋。
吃中午飯時,媽媽自言自語地說:“奇怪,剛才擱的一張5元錢怎么不見了呢?”姐姐和弟弟只顧吃飯,像沒聽見。三毛有點坐不住了。她搭腔道:“媽媽,是不是你忘了放在什么地方呢?”這一關過去了,但到晚上脫衣服睡覺時,三毛害怕了,她怕媽媽摸她的褲袋。當媽媽伸手拉她的褲子時,三毛機靈地大叫:“頭痛!頭痛!我頭痛呀!”三毛的這一手還真靈,媽媽顧不上拉她的褲子了,趕快找到溫度計讓她夾在胳肢窩里。當她和父親商量著帶三毛看醫(yī)生時,只見三毛半斜著身子,假裝呼呼地睡著了……
過了一天,三毛被拉去洗澡,媽媽要脫她的衣服,這一次三毛應付的方法是哭。媽媽見三毛不讓自己給她脫衣服,便叫傭人來侍候三毛。在換衣之際,三毛迅速把5塊錢從褲子口袋轉移到手心里。洗澡的整個過程中,她都死死地捏著那5塊錢。三毛一面洗澡,一面在腦子里策劃如何扔掉這個弄得自己坐立不安卻又不能繼續(xù)背下去的包袱。在她轉動小心眼的時候,時間不斷地流逝,外面等著洗澡的人把門敲得咯咯響。管它呢,就這樣辦了。浴室門一開,三毛箭一般地跑進了母親的臥室,不等穿好衣服,便將手里那塊燙嘴的小排骨,扔進了五斗柜和墻的夾縫里。
次日早晨,三毛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驚訝地大叫一聲:“哎呀,媽媽!你的錢原來掉在夾縫里了!”全家人相對一笑。媽媽給三毛找了個臺階下,她說:“大概是風吹的吧。找到了就好!”后來姐姐和弟弟向三毛透露了一個秘密——我們都偷過家里的錢,爸爸媽媽也都知道。這一次爸爸媽媽也是在等著你自己拿出來。三毛好后悔,原來大家一直在觀看自己演戲。
每個人都會犯有過失,但過失可以教給你的,卻是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學到的。然而,惟恐犯錯的心理往往使人們不去嘗試新事物或承擔風險。
怎樣教會孩子們對待過失,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 父母應及時的進行教育。孩子做錯了事應及時進行教育,今天的事今天辦完。事過境遷再進行教育,會使孩子失去真實感。
● 父母應以理服人。孩子做錯了事,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曉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為什么不對。
● 父母的批評不應重復。孩子做錯了事,應當避免多次重復地教育。如父親說過了,母親又接著說;今天說過了,明天又接著說,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感受性比較敏感的孩子應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