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拉還認為父母其實沒有必要立刻糾正孩子或者解決問題,“你需要做的只是保持關注。孩子并不真的想要那個他哭喊著想要的東西。他需要的是你的關愛,要你感受他的糾結、失望、憤怒和痛苦。你只需對他表現出關愛,一切都會煙消云散。”
具體操作上,勞拉說,如果你發(fā)現自己提高了嗓門,請馬上停下來,深呼吸,然后說,“噢,對不起,我不應該那樣說……我們再來一遍……我的意思是說……”當你這樣用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為孩子做出自我調整的榜樣,就會馬上看到積極的效果,看到孩子糾正自己的行為。
不要關禁閉、不要隔離
“孩子在超市發(fā)脾氣時,最好的處理辦法是什么?告訴他,你要回家,然后離開。相信我,他會跟著你走!”這辦法好嗎?
很多人以為給孩子來一點懲罰,就會讓他更乖一點,更加自覺一點。勞拉表示這是不對的,她說,很多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老是給孩子威脅和懲罰,孩子的內心充滿憤怒、抵抗的情緒,他不會有真正的責任心產生,他的行為不可能會很好,他只會采用一種躲躲閃閃的方式避開懲罰。
勞拉認為關禁閉雖然比體罰好一點,但仍然是懲罰。這種懲罰會讓孩子自我感覺很不好,對他學習調整情緒也沒有好處,他不可能因此有更好的行為表現。
當你需要孩子配合的時候他不配合,怎么辦呢?勞拉強調父母不要試圖去控制、管控孩子,而要引導孩子,即便管教時也不冷落他們,尤其要拒絕動武。關鍵仍然是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孩子保持親情連接、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勞拉舉了一個讀者來信中的例子。有個媽媽說每當她的孩子非常任性、拒絕配合的時候,她就深呼吸,讓自己盡量不生氣,不動怒,然后走過去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媽媽是多么愛他,接著用非常溫和的語氣和語調,把她原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重復一遍。“結果讓我都不敢相信。他剛開始時非常抵觸,后來呢,他抱了抱我,想讓我高興起來,我們就把這事給化解了。”
勞拉請當父母的設想一下,把孩子關禁閉,你覺得孩子會不會乖乖坐在那兒,想下一次我要變成更乖的孩子,下一次我肯定不會干壞事了?他不會這么想,關禁閉的時候他可能滿腦子都在生氣,認為根本就不是他的錯。
如果該做的都做了,梳理情緒,平和下來,開始引導孩子,這些都做完了,孩子還是不配合,怎么辦?勞拉建議父母回到原點,想想孩子所有干壞事或者淘氣的行為都是因為某種未滿足的情緒的發(fā)泄,繼續(xù)努力和孩子建立起親情連接,相信足夠好的關系才有足夠大的影響。“只要父母耐心的杯子永遠是滿的,確保有足夠的快樂和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就喜歡與我們相處,就會變得更加愿意配合。”
最后,勞拉說:“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我們都希望孩子親近我們,尊敬我們,那就從童年的每一天做起,教育孩子與自我修養(yǎng)并舉,在每一個教育情境中都注意實踐自我調整、培養(yǎng)親情、引導而非控制這三個重要理念,讓自己成為平和的父母,用鎮(zhèn)定而耐心的方式創(chuàng)造更好的親子關系,幫助孩子成長為快樂、自信和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