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打鬧受傷或是成為打人者,這已經成為家長和老師心中一塊重石,面對孩子間的打鬧,家長如何避免打鬧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1、“受氣包”彥彥
3歲半的彥彥被媽媽送到一所新的幼兒園。兒子內向膽小,生活中很少主動和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在先前的那所幼兒園里,兒子經常受到別的孩子的攻擊,每次送他去幼兒園,他都哭鬧不止。迫不得已,媽媽給他換了所幼兒園,可沒過幾天,兒子的身上便又出現(xiàn)了新的傷痕。
老師分析:
在幼兒園,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孩子受氣,甚至受些小傷都不是什么大事,家長不必過于憂心。孩子必須要適應集體生活,學習與人交往。對于內向受欺負的孩子,家長要及時地鼓勵和支持孩子,使其積極融入集體生活。
孩子打鬧是正常現(xiàn)象
解決對策:
內向的孩子大多敏感、好強,在集體生活中的受挫會讓他們焦慮、難過,卻又無處發(fā)泄。老師很難兼顧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多溝通,少埋怨
孩子也有自尊心。如果孩子被欺負了,家長不應過于夸張,心里再不平,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xiàn)出來。若孩子在幼兒園出現(xiàn)經常受欺負的現(xiàn)象,且老師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家長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切忌一味地埋怨,告狀。
學會保護自己
家長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進行無原則的退讓,應該引導孩子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并尋找合理的解決方式?梢圆扇《惚芑蚯笾姆绞,必要時,家長不妨讓孩子學習“打架”。有時“打架”也可以幫助孩子來融入集體生活。
2、“暴力小子”標標
大班的標標在班里是出了名的“鐵拳頭”,每天都有一些關于他的新聞?吹剿矚g的玩具和食物,標標往往二話不說,揮起拳頭就搶過來。拳頭幾乎成了標標全部的身體語言。由于他愛打人,小朋友們都不愿與他一起玩。
老師分析:
心理學家認為,攻擊行為是宣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孩子的發(fā)展極為有害,必須及時予以糾正。家長和老師在對待有攻擊行為的兒童時,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信心,認真呵護,逐漸糾正這種錯誤而偏激的交往方式。
解決對策: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大多與他的家庭環(huán)境有關。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道理講不通,當孩子不聽話時就崇尚“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長此以往,在這種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下長大的孩子極易發(fā)生攻擊行為。其實,孩子不是不想和小朋友和睦相處,他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確交往。
溫馨提示: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少不了與其他孩子的接觸與碰撞,也難免會有一些沖突,因此打鬧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孩子之間的打鬧是一種很常見的現(xiàn)象,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堂人際交往課。孩子們年紀小,缺少應有的社交技巧,還不知道如何與同伴相處,不懂得分享與合作,所以在與小朋友交往過程中發(fā)生分歧時,他們還不懂得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意見,因而選擇了打架的方式。
總之,孩子們的打架不是因為他們的品格存在多么嚴重的問題,而是所有孩子成長的必經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