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是當代家長的美好愿望和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讓自己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決不是明智之舉。雖然我們這代人的童年,并不像父輩那樣,要和大人們一樣,參加生產(chǎn)隊的勞動、掙工分,但小時候坐在牛背上放牛、和姐姐一起賣冰棍賺到第一毛錢、和媽媽一起參加"雙搶"收獲金燦燦的水稻……那種興奮和快樂,卻成了我童年最光榮、最幸福的回憶。也正是那時暑期田間熱辣的陽光、水稻田里那無處不在的螞蝗,卻成了我學習工作道路上的寶貴財富,那段"艱辛"而快樂的童年,讓我懂得了勞動的價值、收獲的幸福。
雖然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已經(jīng)無法讓現(xiàn)在的孩子像我們這一代人一樣刻骨銘心地體驗到60、70年代童年"艱辛"的快樂,但讓我們的孩子適當?shù)貐⒓觿趧,讓勞動成為他們童年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卻是我們必須要思考和實踐的重要內(nèi)容。從出生時開始,我就一直抱著這種信念,一點點培養(yǎng)孩子勞動的習慣,讓她知道我們每餐吃的飯菜是怎么來的,買零食買玩具的錢是從哪來的,通過讓孩子適當?shù)貏趧,從她一步步的認知和逐步提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中,我也十分欣慰地分享了她成長的快樂。
記得孩子剛開始有些偏食,對大蒜、香蔥一類的蔬菜天生有反感之心。為了保證孩子能夠均衡地吸收營養(yǎng),徹底改掉偏食的壞習慣,有一次,我和孩子說:"小馬,我們把樓頂上那塊空地利用起來,種上大蒜、黃瓜等好多好多蔬菜,把樓頂變成我們家的小菜園,好不好?",孩子聽了異常興奮,于是,我們倆利用星期天的時間,一起到院子里挖土,然后再一起把土運到三樓樓頂上。一揪一揪,一桶一桶地搬,孩子和我一樣,也累得大汗淋漓。土運好了,我再帶著她一起平整泥土、撥蒜頭、播種、澆水….,邊干活邊和小孩說大蒜是怎么生長出來的,農(nóng)民伯伯就是每天和我們今天這樣,不停地在運土、平整、澆水、施肥,我們每天才能在菜市場買到新鮮的蔬菜。然后,我又趁機和她講,過幾個星期,你就可以吃到自己新手種的大蒜了。孩子認真地聽著,我知道這樣的體驗對她來說記憶是深刻的,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端著小盆子到樓頂上澆水,精心呵護那幾顆蒜苗。當她親手種的大蒜真的搬上餐桌時,那興奮、幸福的表情至今讓我難以忘懷,從此,偏食的習慣也徹底改變了。
為了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我們從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這個最低限度生活能力開始,從整理自己的書桌,到和媽媽一起做家務,再到有一定獎勵地獨自承擔一些家務,直到現(xiàn)在完全不要報酬自己主動要求做家務,F(xiàn)在,我的孩子每天早上6點半能夠自覺起床,自己疊被子、整理床鋪,自己刷牙、洗臉、梳頭、整理書包,晚上自己洗澡,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有時看到家里經(jīng)濟有點緊張,她還會把自己的小儲蓄罐里的硬幣拿出來,給媽媽買菜;看到媽媽掃地、拖地,她也會拿塊抹布,跪在地上擦拭地板,這一點點、一步步的變化和進步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有時看著女兒那嬌小的身軀、忙碌的身影,懂事的表情和暖人心肺的語言,真的感到既欣慰,又感動,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