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正在進行《顏色躲貓貓》的主題活動,我進行了一節(jié)《公雞》的語言活動。在活動中,我邊帶孩子們學習兒歌,邊創(chuàng)編了一些簡單的動作,以此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孩子們積極性很高,學得也很投入。然然小朋友的聲音不僅清晰宏亮,而且動作也做得非常到位。于是,我請然然帶領其他幼兒一起說兒歌,做動作。然然做得非常出色,我很高興,當即提議:“我們一起鼓勵鼓勵然然吧。”孩子們都一齊伸出雙手,一邊打節(jié)奏,一邊伸出大拇指:“嘿嘿,你真棒,嘿嘿嘿,你最棒!”然然見狀,臉上頓時綻放著無比燦爛的笑容,一副得意滿足的樣子。當我把目光再轉向其他孩子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內向的妮妮一副失望的神情。
教師要關注幼兒內心感受
以前,在一日生活中,我經常會使用這樣的表揚方式,對個別表現出色的幼兒大肆表揚,以此激勵更多的幼兒進行良好行為效仿,起到“表揚一個帶動一片”的效應,但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評價語言、評價方式是否適宜。今天,當我看到妮妮的失落,才突然意識到這樣的評價語言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在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中提出:“3-4歲幼兒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從細微處關注幼兒的感受,時刻不忘培養(yǎng)幼兒的自尊、自信、自主的能力。當我們有意識地過度強調同伴的出色表現時,就會有損其他幼兒的自尊,從而導致幼兒失去自信心,是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要在全體幼兒面前輕易表揚某一個幼兒,更要盡量避免比較性語言的出現,如“你看看人家”等語言,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其他幼兒產生自卑心理。當幼兒某一行為表現出色時,我們應發(fā)自內心地對這樣的幼兒給予鼓勵和表揚,但不要因此而忽略其他幼兒的內心感受,而是讓每個幼兒都體驗到來自教師的公正和公平,切不可“激勵一個打擊一片”。本文出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