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一味的尋找孩子的不足,批評孩子的過錯,那么我們的教育遲早會成為無人回應的舞臺,教育者的歇斯底里將是這里舞臺上的唯一獨白。
每個孩子出生以來,都有一對隱形的雛翅,這對單薄的翅膀將是每個孩子飛出父母懷抱,進入社會,接受考驗的硬件。但在孩提時,畢竟他們還很稚嫩,經(jīng)不起唾沫洪水的洗刷,更經(jīng)不起任何過激語言的敲打。所以,在喋喋不休的指責和不厭其煩的重復說教中,孩子的翅膀上已被烙上厚繭,讓他們無法飛得更高或更遠,有些孩子甚至一生都飛不起來。
近日讀到王忠民的《兒童教育哲思哲語》,這是一部教你如何保護孩子翅膀的書,書中暖暖細語,讀來如沐春風,也發(fā)人深省。書中那田間茵茵的春畦,伸著懶腰昵語的小蟲,小溪中偶爾打滾的青螺,歪著腦袋數(shù)星星的雛菊,小心翼翼兜著瑩露的小荷,這些好奇、調皮、活潑而天真的小花草們都無不是孩子們的化身。我們不能因為它們長在低矮的田間,躺在毫不起眼的草葉下,沒在涓涓流水中,開著凌亂的花瓣,才露著尖尖的小角,就忽視它們的存在,不屑他們綻放生命的方式。
孩子們也是自然界最自然的作品,我們也不能因為他們無忌的童言,質樸的童心,純真的童思,拙笨的童行,就輕視他們,不尊重他們,或者恣意改變他們,讓他們按成人的思維方式去生活。這種人類不負責任的雕琢,使他們純真的眼神里有了空漠,好奇的小手不知所措,好動的腳丫無法走出歪歪斜斜的足跡,隨意的淚水無法勾畫出濃淡不勻的山水畫。
愛是一個布口袋,裝進去的是春日的種子,拿出來的是金秋的收獲,一味的播種,只會讓孩子們無視種子的珍貴,不明白愛對生命成長的意義。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了解愛、回報愛,讓孩子欣喜地看到金秋的收獲,滿懷感激地體驗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同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愛有多深,孩子的天空就有多遼遠。但是愛還要講求方式,溺愛、泛愛、縱愛、漏愛都是淺愛。因為被溺愛的孩子永遠沒有知足感,被泛愛的孩子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被縱愛的孩子容易驕縱無禮,被漏愛的孩子缺乏自信。
王忠民在他洋洋五卷本的《兒童教育哲思哲語》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束縛人,而是發(fā)展人;教育不是埋沒人,而是發(fā)現(xiàn)人;教育不是固守教室,而是走進生活;教育不是知識灌輸,而是智力開發(fā)。教育孩子要因時制宜,這樣才能花開有時;同時,我們決不能剝奪孩子疼痛的權利,而是要孩子偶爾學會吃點苦頭,這樣他才知道什么是甜頭。
愛如細雨,節(jié)奏不緊不慢,細細地滲透,緩緩地潛入,這樣孩子的心田才不至于干渴焦灼,更不至于被洪流沖垮。愛如細雨,晴朗的時候,細雨是一種洗滌;干涸的時候,細雨是一種滋潤。在這種適時地洗滌和澆灌下,孩子才能順性成長。一個在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心才會和生命的本質貼得更近。
素質教育的素質,不能忽視兩個基本的標準:一個是生活,一個是生命。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們的生命,這樣才能打開孩子們的心門,走進孩子的心靈,才能聆聽到小蟲的呢語和小溪青螺的歌唱,看見小花雛菊的綻放和小茵春畦的蔥郁,感覺到小荷瑩露的清涼,發(fā)現(xiàn)這些小生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那么純粹,那么無慮,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