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建構抽象數學知識時會遇到困難。因此,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不能很好地理解數概念,搞不清序列關系,不能正確區(qū)分辨別空間方位等問題。我們班就有那么幾位孩子,每次做數學題目的時候總搞不清數數和排列,有一個孩子是老師怎么教他都不會。讓我們很是頭疼。今天我看到了這篇文章,很受啟發(fā)。對待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我們該怎么做呢?
首先,要允許孩子用更多的時間自我糾正。"讓別人糾正是痛苦的,讓自己糾正是快樂的。"因此,在幼兒操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等待,給予幼兒更多操作、探索的機會和時間,使其通過反復的操作和感知去發(fā)現自己的不足,進行自我糾正。
我們進行了一個"接著往下排"的數學活動,這次活動的目的是幼兒能發(fā)現已有實物的排列規(guī)律,并能按照這種排列規(guī)律進行繼續(xù)排列。任課老師在講解完后讓幼兒操作,為他們準備了每人一張大的紙是已經排列好的實物,還有小紙上是該實物的若干圖片,讓幼兒把小紙上的實物剪下來按照大紙上的排列順序粘貼上去,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有些幼兒一拿到紙就開始剪,往往只顧手里剪卻忽略了上面的排列順序,而導致最后粘貼錯誤。我并沒有即使糾正他們的錯誤,而是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發(fā)現自己的錯誤。等到做完了交上來時,有的幼兒會在操作的時候發(fā)現了自己的錯誤并且能即時糾正,但還有個別幼兒會做錯,我就問那個做錯的幼兒,讓他說說他是怎么做的,應該怎么做?然后再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去做。
第二,了解幼兒的思維,給予具體的幫助。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常常會因沒有搞清楚數量之間的關系而出現錯誤。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給幼兒創(chuàng)設多種數學操作活動的環(huán)境,積極應對;另一方面,也要善于發(fā)現幼兒的錯誤,分析其錯誤的思維根源,如此才能對癥下藥,給幼兒以適當的幫助。
就如在上述的數學操作活動中,如果我即時去糾正那個做錯的幼兒,幫助他做對,那這樣對該幼兒是毫無幫助的,只會養(yǎng)成他遇到困難就不肯動腦,只想等別人來幫助的壞習慣。
由此可見,我們教師要注意善待幼兒的錯誤,積極有效地去引導他們,而不是沒有耐心,全部包辦。有時候我們只為一小步的失誤就會導致孩子的一生發(fā)展,所以孩子的發(fā)展和教師有著必然、直接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