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象描述:一天午餐后孩子們?nèi)コ蕴O果。筆者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先吃完飯的孩子走到蘋果盤前仔細地端詳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蘋果,只有幾位不愛吃蘋果的孩子拿了小的,等到最后幾位小朋友吃完飯時盤中只剩下了幾個小蘋果。筆者想,難道孩子們不懂得相互謙讓,沒有分享的意識?圍繞這個問題我向全班幼兒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現(xiàn)在有兩個蘋果,一個大,一個小,那么你拿哪個呢?”令人驚訝的是90%的幼兒都說:“我把大的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焙⒆觽儠f,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言行不一致的現(xiàn)象。幼兒雖已有了分享與謙讓的意識,但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在行動中,要將其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動,還需要進行反復練習。經(jīng)過探索與研究,筆者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方法。
1.增加認識,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
幼兒的情感是與認識相結(jié)合的,情感的產(chǎn)生受到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為了豐富幼兒的知識,我向他們講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幼兒分析大家為什么表揚孔融,使幼兒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yōu)良的品質(zhì),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接著我又帶幼兒學習歌表演“讓座”。先讓幼兒體驗老婆婆站不穩(wěn),需要別人的關(guān)心與照顧,再讓幼兒體驗為老婆婆讓座,汽車上的乘客都為他鼓掌,使幼兒懂得謙讓所帶來的光榮與愉快。通過情感體驗,幼兒產(chǎn)生自覺、穩(wěn)定的行為,感受進行分享與謙讓行為的快樂。
2.通過開展角色游戲進行行為練習。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意愿進行游戲,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戲。角色游戲可以培養(yǎng)幼兒分享和謙讓的行為。我組織幼兒開展了“大家一起玩”的游戲。在游戲中提供一輛玩具車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餅干。我向孩子們提出,當有“客人”來“娃娃家”做客時,“媽媽”“爸爸”和“寶寶”應當怎樣分配這些玩具和餅干?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我啟發(fā)他們學習分享和謙讓,把玩具車送給客人玩,把小餅干留給自己,讓幼兒在語言表達的同時,分享與謙讓的行為也能隨之產(chǎn)生。在玩“書報亭”的游戲時,我準備數(shù)量較少的圖書,有的孩子拿到了書,有的孩子沒有拿到,我就問拿到書的孩子:“別的孩子沒有書看怎么辦呢?”讓幼兒通過思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語言和行為。有的幼兒說:“把這本書給他看吧!”并將書遞給沒書的孩子,對這些有分享言行的幼兒我進行了表揚,以激發(fā)其他幼兒產(chǎn)生分享行為。
3.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處于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所體現(xiàn)出的語言和行為是相當真實的。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隨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天班上有一把小椅子壞了,一位小朋友沒有了座位,我就著急地問:“你沒有小椅子怎么上課呢?”孩子們聽了我的話有的說:“和我一起坐吧!”有的說:“把我的小椅子給他吧!”邊說邊遞上了自己的椅子。對這些言行一致的幼兒我就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幼兒中樹立榜樣,讓其他幼兒都向他們學習。還有一次午睡時,一位小朋友找不到小枕頭。我就暗示其他幼兒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他,得到幫助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謝,讓給予幫助的幼兒體會到幫助別人分享與謙讓的快樂。平時,我注意抓住每個教育時機,適時進行教育誘導。通過隨機教育,幼兒在反復的行為練習中鞏固分享與謙讓的行為,并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
教育在幼兒身上的作用是明顯的。現(xiàn)在孩子們在分享和謙讓品質(zhì)上言行一致的表現(xiàn)有了很大進步。一次,班上孩子過生日,我給每位小朋友都分了塊蛋糕。大家正準備開始吃,突然“唉呀!”一聲,一位小朋友的蛋糕掉在了地上,我走過去安慰他并把自己的那塊給了他。等我回過頭時,只見一個個盛著蛋糕的小碗擺在了我的面前,孩子們都爭著說:“老師你吃我的吧!”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通過教育,孩子們已真正學會分享與謙讓,并用自己的語言和實際行動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