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幼兒時期,我們第一次走出家門進入集體,進入社會,那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蛻變,然而這時我們小,等我們長大了竟忘記了那最絢麗的轉身。為了記錄孩子的成長,見證孩子的成長,幫助孩子的成長,我園于2011年開始幼兒成長檔案記錄,作為一線教師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成長檔案對促進教師觀察、思考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行性。同時成長檔案家園互動模式,又使教師進一步思考情緒、性別對成長記錄的影響,從而有助于教師思考觀察記錄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幼兒成長記錄 教師觀察思考 促進幼兒成長正文:
成長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死亡與新生。成長中,我們會學會感恩、學會團結、學會自立......;成長中我們會學會認識:真、假、善、惡、美、丑。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歷這樣,那樣的成長過程,這是一個精彩紛呈地蛻變過程,幼兒時期,我們第一次走出家門進入集體,進入社會,那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蛻變,然而這時我們小,等我們長大了竟忘記了那最絢麗的轉身。為了記錄孩子的成長,見證孩子的成長,幫助孩子的成長, 我園于2011年開始幼兒成長檔案記錄,作為一線教師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成長檔案對促進教師觀察、思考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行性。同時成長檔案家園互動模式,又使教師發(fā)現(xiàn)性別對成長記錄的影響,這些發(fā)現(xiàn)將影響教師為提高成長記錄的現(xiàn)實意義而有意識改變。
一、成長記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觀察的目的性、全面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這是當年毛澤東同志的一句名言。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些話的意思是我們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觀察、了解,調查。成長檔案也一樣,要做好成長記錄,要做好與家長溝通,首先要觀察了解幼兒、1、教師的責任意識,能促使教師日常教學的觀察帶有明顯的目的性。
看《爸爸去哪里》田亮帶五個孩子忙亂而無助的窘?jīng)r,你就可以推想出平時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幼兒園教師的工作是繁忙的、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對于一個幼兒教師能平平安安、相對快樂、平靜地帶好每一天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和責任。至于用心的觀察、剖析、還要記錄,那是一種奢侈。
然而,當成長記錄作為工作任務,我們就不能僅僅滿足于相對平和的帶班狀態(tài)了。任務完成狀況往往與考核、績效相掛鉤,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教師就要提高相對的績效,于是我們會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增加觀察與分析。比如:以往我們對于孩子的觀察,指導往往局限于集體活動或區(qū)域活動,而如今我們會也會有意識地關注孩子起床穿衣,喝水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原本在這些環(huán)節(jié)意識相對松弛的教師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也積極運轉起來。而教師多方位、多時段的觀察往往能發(fā)現(xiàn)、觀察到更多事情,這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的孩子。
2、成長記錄促使教師反思,促進教師觀察的全面性對于一個幼兒園教師,教師往往會有意識表揚表現(xiàn)好的小朋友,希望通過表揚來帶動別的小朋友,我們也會有意識關注相對調皮的孩子,牽在身邊,以免惹事。以至于很多年以后,碰到長大的他們,我們依然能回想起他們在幼兒園的趣事。然而有些人,就不一樣了,那就是那些特別平凡的孩子。
當我們一天帶班下來,仔細回味一下,總有那么幾個孩子你的印象不是特別深,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太平凡了,不出眾也不調皮。月底到了,教師往往會發(fā)現(xiàn)那些比較平和的、沒有突出表現(xiàn)的孩子,教師能記錄的東西很少,于是呼,最后一星期,教師會更有意識地關注他們,了解他們。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些什么,也有很多時候依舊是平和的,不過教師的關注往往會使他們相對快樂一點。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師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是繁忙的,對于成長檔案的制作有點難度。為完成任務,提高績效,能使教師各個環(huán)節(jié)更積極、更有意識性地觀察分析。教師工作狀態(tài)的改變能使教師發(fā)現(xiàn)原來相對薄弱的生活各小細節(jié)中有許多故事,也能使教師更有意識地去關注相對平和的平凡的小朋友,雖然不一定有很大發(fā)現(xiàn),但能使孩子感受到關注與快樂。
二、觀察的深入豐富,提升教師職業(yè)歸屬感及成就感。
凡是一個人非做不可的事,都叫做工作,凡不是一個人非做不可的事,都叫做娛樂。這是《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的發(fā)現(xiàn)。湯姆把受姨媽懲罰后的刷墻,發(fā)動為一群伙伴有償代自己工作,從而把工作轉化為娛樂。無疑湯姆的這次轉換是非常成功的。對于成長檔案記錄也是這樣的,雖然我們很多時候把它作為工作任務完成,被動觀察,然而有觀察就會有發(fā)現(xiàn),而對細節(jié)的捕捉及深入剖析,又會使我們對觀察對象有更豐富的認識,這些將推進教師更好地完成任務,同時也會使教師體會其中的快樂。
接下來給大家看一個30多歲的教師和2歲多的小朋友斗嘴的事例。老師發(fā)現(xiàn)笑笑的鞋子穿反了,給予提醒解釋,孩子其實已經(jīng)明白了,但卻依然倔,接下去讓我們看看爭吵升級版。
教師:笑笑鞋子穿錯了,笑笑犯錯誤了。
笑笑:王老師犯錯誤了。
教師:笑笑犯大錯誤了。
笑笑:王老師犯大錯誤了。
教師:笑笑范大錯誤,王老師范小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