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的均分觀念占主導地位
2.幼兒的分享水平受物體數量的影響
3.當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時,幼兒傾向于將多余的部分分給需要的幼兒,非需要的幼兒則不被重視。
4.幼兒更注重于食物,對待這些東西,幼兒的均分反應高,而慷慨反應少,而對玩具幼兒慷慨反應稍多。
2.3 親社會行為的個別差異
人觀察3~7對的兒童對同伴困境的反應,記錄一個兒童大哭引起的他附近兒童的反應。有結果發(fā)現(xiàn),毫無反應的兒童極少,只占7%;目睹事件的兒童有一半呈現(xiàn)面部表情;有17%的兒童去威脅肇事者,但有12%的兒童回避,2%的兒童變現(xiàn)了明顯的非同情性反應,表明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存在個別差異。這說明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需要適當的引導和教育
第3章 獨生子女社會性發(fā)展的問題
3.1 獨生子女社會性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獨生子女發(fā)展的狀況來看,我國獨生子女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任性。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家長就得給什么。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大鬧,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2)依賴性強。在家庭中,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獨立性較差。主要表現(xiàn)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3)堅持性差。做什么事情堅持的時間很短,沒有毅力且注意力不集中。
。4)自私。只考慮自己不顧別人。
。5)不合群。不愿意也不會和小伙伴友好相處。交往范圍小。
。6)膽小。離開家到外面時,不敢自己獨立去做什么。表現(xiàn)出膽怯和退縮。
3.2形成原因
形成獨生子女社會性發(fā)展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方式。獨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養(yǎng)方式是溺愛和過分保護。
溺愛表現(xiàn)為對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無條件的滿足;過分保護則表現(xiàn)為一切包辦代替,束縛孩子的活動、交往的自由。。
3.3策略
。1)給孩子充分的活動自由,培養(yǎng)獨立性
(2)要讓孩子知道行為的限度,不能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
。3)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同伴交往機會,是孩子逐漸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
。4)幼兒園也要從上述三方面加強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家園配合,促進獨生子女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幼兒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十一章
[2]李生蘭.《學前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