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來說,游戲就是生活的全部。孩子玩的過程包含眾多因素,重要的因素有四種:
1、 自發(fā)性;游戲是孩子為實現自己的欲望而形成的自發(fā)性活動,是由孩子親自決定,親自選擇的。生活中某一情節(jié),某一事件,某一物質都可以引起孩子玩的欲望。
2、 情緒的展現。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會流露出愉快、興奮和喜悅的情緒。游戲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孩子們能在游戲中愉快的了解未知事物,在游戲中實現自己的愿望,而令孩子感興趣的游戲是經過自發(fā)的選擇而采取的行動,他們愿意以自己的力量克服在其中產生的任何困難。
3、 想象力的發(fā)揮;在玩的過程中,孩子能充分想象,進而產生強烈的表現欲。因此,多數的孩子喜歡玩變化無窮的原始素材。如沙土、積木等,正是由于這些可以塑造孩子創(chuàng)新意識的原始素材的存在,孩子才能無休的玩下去。
4、 自由的行動;游戲本身就給了孩子自由的空間和適當的環(huán)境,使孩子可以自發(fā)性地開始玩耍,產生愉快喜悅的情緒體驗,拓展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揮想象力,發(fā)展?jié)摿。這些因素起源于生活,又促進孩子在生活中快樂的玩。游戲既能促進孩子想象和思維的發(fā)展,又能開發(fā)孩子的潛力。
。ㄈ┯螒蚴侵悄芙逃
游戲對孩子的影響相當深遠。最初,孩子不一定會主動跟大家玩,只是在旁邊和自己的朋友做同樣的游戲,但是他們會慢慢的融入團體的游戲中,甚至,后來為了爭玩同一種玩具與其他 發(fā)生沖突。在發(fā)生沖突時,孩子們才知道原來別人和自己的立場不同。為了和朋友一起做游戲,他們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并且慢慢的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梢姾⒆釉谟螒蛑辛私饬嘶镜臑槿颂幨乐馈:⒆觽冊谝淮斡忠淮蔚耐嫠V袧u漸長大,漸漸懂事了。
每一次的玩耍中都能讓孩子收獲很多。例如:孩子在玩沙時,發(fā)現泥土加水會變軟,用泥土制成的容器卻能夠盛水。孩子們由此了解泥土和沙子的性質。另外,孩子們在捏撮泥土時,可以將泥土變成圓的、扁的、長的等各種形狀,這就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對素材的特征及形狀大小等方面的辨別能力。又如孩子在玩泥過程中采用堆積,搓揉等手法,成功的制作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以制作過程又讓孩子感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游戲與幼兒教育融合應遵循的原則
(一)游戲讓孩子自己選擇
兒童對游戲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包含兒童對游戲活動的決定權和參與權。教師應在了解兒童已有的基礎上,引導兒童共同參與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游戲環(huán)境及均等的游戲機會,讓兒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游戲,以及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在與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學習彼此的經驗,促進兒童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自己選擇"今天玩什么。"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的進行活動,所以教師經常問孩子們"今天你們想做什么游戲呀?"孩子們會爭先恐后的發(fā)言:"開診所"、 "丟手卷""捉迷藏"-----這么一問,孩子們會覺得:游戲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他們選擇的游戲可能是一些沒有太多樂趣或我們認為無意義的游戲,也可能是一些已經玩了又玩的游戲,但卻是他們鐘愛的。因此我們就可以,就應該盡可能去滿足他們游戲中學習的欲望。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選擇后,他們才會玩的盡心,學的開心,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自己選擇"怎么玩,如何玩"。游戲都有規(guī)則,有的是明顯的規(guī)則,有的是隱藏的規(guī)則。游戲的規(guī)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也可以在孩子選擇了"今天玩什么"后,在來問問:"你們想怎樣來玩這個游戲那"此時,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則不是合理的。當一個游戲提出多種玩法時,我們就可以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了之后他們就會自己得出一個結論---這樣玩是最好的"。從而真實的表現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他們的發(fā)展水平。
自己選擇"我來做XX"。角色是幼兒游戲的主要部分。孩子們主動去玩的游戲常常是角色游戲。但其它游戲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幼兒的智力游戲有角色,如"開超市"游戲,有人當顧客,有人當收銀員;幼兒的體育游戲有角色,如傳統(tǒng)的"老鷹捉小雞"娃娃和小熊跳舞"有人當洋娃娃,有人當小熊-----平時在玩游戲過程中老師分配角色,而不會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這往往忽略力偶啊一些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孩子表演能力的發(fā)展,作為幼兒教師就應該給予孩子們自由選擇角色的機會,激發(fā)他們主動而大膽的去表演。也可以讓他們通過多次選擇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試一試,比一比,挖掘自身優(yōu)勢選擇出結合自己的角色。
自己選擇"用什么玩"。孩子們對游戲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它們的外表形象,而在于這些材料是否能成為玩具,是否能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游戲。游戲材料雖然是代替品,但孩子們對它們還是有一定要求的。他們常常自發(fā)的就地取材,周圍有什么樣的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如拿積塑高樓大廈,火箭、機器人等等。一次和孩子們玩"醫(yī)院"的游戲,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針管"沒有,孩子們就給我建議"用毛筆當針管"我尊重了孩子們的選擇。后來在游戲中,我發(fā)現他們還用別的東西(筷子、木棒、吸管)來代替針管。所以任何一種事物在孩子們的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戲中的玩具,只要給孩子相象的空間,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