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ǘ┽槍议L方面:
1.做好家長工作,形成家園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
家庭是幼兒第一學校,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關心,學校的培養(yǎng),更離不開家庭的熏陶。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需要成人在教育上要求一致,特別是幾代同堂的家庭,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zhuǎn),當父母嚴格要求時,奶奶卻說:"就這么一個孩子,從小讓他干這干那,于心何忍。"父母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爺爺說了:"孩子還小。動作慢,還是我來做好了。"長時間這樣,孩子自然遇到困難就找救星,還有的孩子上幼兒園后,在老師的教育和同伴的影響下,生活已基本上能自理了,但一回到家卻又"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個小寶兩個樣,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難養(yǎng)成。為此,我們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了培養(yǎng)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的意義、目標、計劃及家長需要配合的事項,希望家長盡量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時向家長推薦《鼓勵孩子自己來》的文章,"孩子想做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做,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孩子不會的事情引導孩子學著做,孩子能做事情督促孩子堅持做"。由于家長明確了活動的意義,所以在家里不僅督促幼兒,還教給幼兒一些掌握技能的竅門。例如:怎樣分清衣服、褲子的前后,鞋子的正反等等,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使我們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運用多種途徑,幫助家長掌握方法和策略(1)開展集中培訓集中培訓旨在讓家長了解幼兒在某一年齡段應達到的共性要求,并為家長提供培養(yǎng)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方法和策略,使家長針對幼兒的表現(xiàn)采取相應的方法。我們向家長提供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主要有三種:一是講解示范法,即針對幼兒要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由家長做示范,指導幼兒一步一步學著做,如穿脫衣服的方法,家長可以先示范給幼兒看,并重復幾次;二是故事兒歌法,即根據(jù)小班幼兒喜歡聽故事、念兒歌的特點,巧妙地運用這一形式,讓幼兒從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如洗手時,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邊洗手邊念"洗手歌";三是游戲情景法,即家長把幼兒要學習的內(nèi)容融入到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某種本領,如在家中,可以將塑料瓶打扮成瓶娃娃,并提供黃豆、蠶豆、小勺等,讓幼兒做喂寶寶的游戲;四是鞏固定型法,即針對某項技能,家長通過專門的教育或指導活動,對幼兒進行反復的強化訓練,使幼兒逐步并成習慣。
。2)提供個別指導由于種種原因,每個班級總有一些特殊的幼兒和特別的家長,針對這類情況,我們?yōu)榧议L提供個別指導服務,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如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相對來說衛(wèi)生習慣較差,我們就要求家長從自身做起,從細微處著手,逐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并積極鼓勵、肯定有進步的幼兒和積極配合的家長。又如,農(nóng)村隔代教養(yǎng)的現(xiàn)象很普遍,祖輩家長對幼兒過分溺愛,凡事都包辦代替,我們就通過家訪、電話溝通、接送交談、拍攝幼兒在園生活的場景給祖輩家長看等方式,讓他們了解幼兒在集體生活中的進步和不足,在教育理念上與其達成一致。再如,年輕父母一般都能很好地配合幼兒園教育,但他們?nèi)狈甜B(yǎng)經(jīng)驗,在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習慣時急于求成,對此,我們引導家長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多肯定幼兒的優(yōu)點,在日積月累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3)提供學習資料針對一些忙于工作、疏于與幼兒園溝通交流的家長,我們通過提供親子小報、育兒妙招、告家長書等形式,讓家長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如為家長提供生動形象的兒歌,讓家長帶著幼兒一起,在念念、做做中幫助幼兒養(yǎng)成有序穿衣的好習慣;刊登圖文并茂的圖解,讓家長幫助幼兒掌握六步洗手的正確方法;整理家長的育兒經(jīng)驗和育兒心得,與其他家長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