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猜想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是人們依據(jù)事實,憑借直覺所做出的合理推測,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科學?茖W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 猜想在科學活動中,將有助于幼兒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幼兒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當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的猜想與事實上基本一致時,他們會感受到猜想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求中去。
鏡頭一:老師推出一只大箱子,問幼兒:“你們猜猜箱子里有什么?”幼兒七嘴八舌地回答:“是蘋果”“是電視機”“積木”“是小狗”……老師無奈地說:“讓我們打開來看看吧”
鏡頭二:老師神秘地說:“今天有位客人到我們班來做客,你們猜猜是誰?”幼兒大膽想象,從天上的猜到地上的,從科幻的猜到現(xiàn)實的,眾說紛紜,好不容易有人說:“是小熊。”老師馬上把黑板轉(zhuǎn)過來,拉下遮住的幕布,露出小熊的圖片。
鏡頭三:老師依次取出裝有白蘿卜、胡蘿卜、水蘿卜、紅蘿卜的摸袋,裹緊摸袋中蘿卜的外形,請幼兒根據(jù)外形猜是哪種蘿卜?老師還追問:“為什么?”幼兒再描述一下外形特點,然后用手摸摸進行確認,最后老師慢慢從蘿卜的葉子處一點點露出,讓幼兒的猜測一步步得到驗證。
鏡頭四:還是認識蘿卜這一活動中,老師指著白蘿卜問:“白蘿卜的皮是白白的,它里面的肉是是什么顏色呢?”幼兒回答:“是白的,我吃過的。”老師隨即切開驗證。老師再指著胡蘿卜問:“胡蘿卜的肉是什么顏色呢?”幼兒答:“也是橘黃色的和它的皮一樣。”當老師切開時,幼兒歡呼雀躍。老師繼續(xù)問:“那紅蘿卜的肉會是什么顏色?”幼兒肯定地說:“紅的皮就是紅的肉。”可面對老師切開后的事實,幼兒啞然。當老師再次提問:“水蘿卜的皮是綠的,它的肉是什么顏色?”幼兒開始思考,然后答案出現(xiàn)多種情況,“和紅蘿卜一樣是白的”“有可能是綠的”“和胡蘿卜一樣。”老師切開,粉紅色的肉呈現(xiàn)在幼兒的眼前時,幼兒充滿驚喜和好奇。
這幾個鏡頭都是幼兒的猜想過程, 在鏡頭一和鏡頭二中,老師沒有提供一點提示或猜想的依據(jù),老師的提問表面上看是激活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大膽猜想,實際卻是讓幼兒瞎亂猜想,失去了猜想本身的科學價值,(猜想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是有依據(jù)的思考,有邏輯的思考)。這樣的猜想不僅會讓幼兒產(chǎn)生盲目性,也會導致老師把握不住幼兒,使活動無法繼續(xù)下去。
在鏡頭三中,老師引導幼兒通過視覺、運用觸摸,激活已有經(jīng)驗,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進行推測,達到猜想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因為每個幼兒對問題有自己的猜想,他會用猜想代替進一步的探究從而傖促地得出結(jié)論,教師引導幼兒猜想的意義就在于引發(fā)幼兒從已有的知識水平經(jīng)驗出發(fā),將他們引向科學探究的過程。
在鏡頭四中,老師不停地追問幼兒:“你為什么會這樣想?”這樣做的作用就是有效地鼓勵幼兒進行有根據(jù)地猜想。他們會主動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來猜想當前的問題,再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檢驗猜想的真?zhèn),無論事實與他們先前的猜想是否一致,對幼兒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因為當幼兒發(fā)現(xiàn)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會得到一種驚喜的感覺,而當他們發(fā)現(xiàn)事實與自己的想法不符合時,他們也許會感到意外,但這種意外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沖擊他們固有的想法。
總之,幼兒想象力豐富,猜想也是百花齊放,老師不停地給他們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的猜想依據(jù)、實踐過程以及得到的結(jié)論說出來,使其認識更加明確、思維更加完善,從而達到科學猜想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