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與孩子自信心的培養(yǎng)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只饑餓的小狗,實驗地點是安裝有兩塊木板的實驗室。
第一天,木板被設置成按A板可得到肉丸子,按B板會被電擊。小狗很偶然地按動了A板,結(jié)果得到了一個肉丸子;又很偶然地按動了B板,結(jié)果被電擊了一下。多次嘗試之后,小狗終于知道了只有按A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二天,A和B兩塊按板的功能被調(diào)換了。小狗剛開始當然是不斷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了電擊,它于是嘗試按一下B板,咦,居然得到了肉丸子。多次嘗試之后,它終于懂得了只有按B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三天的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無論按A板還是B板,都會被電擊,不再有肉丸子。小狗在很努力地嘗試了若干次后,終于學“乖”了,趴在地上不肯按任何一塊木板。
第四天,兩塊木板的功能又被調(diào)整過了—隨便按哪一塊板都能得到吃的。但當饑餓的小狗再次進入實驗室后,實驗者等了又等,學“乖”了的小狗卻不再作任何嘗試了,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腳邊,它都懶得去碰。
這個實驗叫做“習得性無助”!盁o助”指的是小狗什么都不愿意嘗試的狀態(tài),但這種無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實驗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像第三天那樣,對小狗所做的任何嘗試均報以電擊、而沒有任何肉丸子的話,小狗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被鼓勵的行為,因而變得無所適從,并從根本上失去自信。
這個道理可以讓我們反省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喜歡嘗試的:他一張開眼睛,就嘗試著到處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就開始喜歡到處爬,到處摸……當然,因為是“第一次”,所以就像那只嘗試著的小狗一樣,出錯很多。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嘗試成-年-人都報以厲聲呵斥“不準……”或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時,他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久而久之,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變得不自信了,因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該大聲說“不”了。結(jié)果,他也許會如你所愿地變成一個“乖”孩子,哪兒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卻把“自卑”的種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所以,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變得自卑和退縮,就應該記。寒敽⒆訃L試的時候,只要不是極端危險的和損害別人的,就不要橫加指責或制止,而應該—
對孩子“試一試”的行為予以鼓勵和幫助
當不會洗碗的孩子總想躍躍欲試時,別對他說:“不行!你會打爛碗的!”而是給他一個盆,放上幾只碗,讓他洗個夠;當不會掃地的孩子總來搶你的掃把時,別簡單地拒絕:“去去去!越幫越忙!”而是給他一個小掃把,讓他掃個夠,即使他真的把地掃得一團糟,也不必太計較,在贊揚了他“真能干,會幫媽媽掃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臟地收拾干凈;孩子要吃辣椒,不用擔心他被辣著,嘗試一次后他自然會選擇以后還要不要吃;孩子去摸菠蘿,用不著告訴他上面有刺,只是在他大喊疼痛的時候?qū)λf:“真能干,發(fā)現(xiàn)了菠蘿會刺手。”
在孩子失敗了的時候給予安慰和支持
孩子試著自己煎雞蛋,卻把大半只雞蛋掉到了鍋的外面,對著沮喪的孩子你應該說:“不錯,第一次煎雞蛋就能把小半只雞蛋弄進鍋里了!焙⒆釉囍约赫埏w機,卻沒辦法讓飛機飛起來,你可以建議說:“把頭弄尖一點試試!鼻屑稍诤⒆邮〉臅r候諷刺挖苦,那會熄滅他的探索熱情;也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可憐他,那會使他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
對孩子的嘗試予以進一步的啟發(fā)和建議
孩子把玻璃杯摔碎了,別急著責備他粗心,而是問問他,玻璃為什么這么容易摔爛?可不可以想些辦法讓玻璃杯不那么容易摔破呀?孩子看卡通片入迷了,與其為此而發(fā)愁,不如問問他,想不想知道卡通片是怎樣制作出來的?要是孩子哪一天說“我可不可以不吃飯?”完全可以讓他試一次看看哦!當然,如果確實是絕對不可以試的事情,必須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告訴他:“絕對不行!北热绾⒆訂,“我可不可以試試跳樓,看會不會死掉?”你可千萬要認認真真地告訴他:“萬萬不可以!”
如果您的孩子不幸已經(jīng)很沒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