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一般在幼兒初入園前有一個參觀幼兒園的安排(時下不少國內(nèi)幼兒園也已設置了這一節(jié)目)。一次,一位母親帶著四歲的孩子來到幼兒園。一位幼兒教師帶領他們到處參觀。當看到小班孩子繪畫的展覽時,孩子說:“這些畫真難看!”他媽媽糾正他:“不能這樣說,你畫得也沒他們好呢!”但老師溫和地說:“我們這里畫畫只是好玩,不一定要畫得好看。”接著來到游戲室,孩子指著一部小火車說:“小火車怎么壞了?”老師又笑著說:“玩具是用來玩的,壞了也沒關系。”第二天,孩子來上學了,他完全沒有哭,更沒有絕望的恐懼。他母親問老師,為什么昨天這樣回答孩子,老師說:“當孩子說畫難看時,他其實是認為畫好看,他擔心自己畫不了這樣好看的畫怎么辦;回答他‘畫得不好不要緊’,是解決了他的擔心;當孩子說‘小火車怎么壞了’,是擔心自己也會這樣搞壞小火車。”這個幼兒老師的回答,正好在潛意識層次解決了孩子的焦慮。
因為懂得潛意識,這位幼兒教師對孩子的理解起碼比孩子的母親深了三層:第一層是她知道孩子的“錯話”是無意識而不是有意識的;第二層是她知道孩子心理深處的壓力;第三層是她知道正確緩解孩子心理壓力的方法。懂得幼兒潛意識的需要,似乎是美國幼兒教師比我們多數(shù)幼兒教師在知識上的優(yōu)勢。這種知識的優(yōu)勢,我們的幼兒教師和我們的父母都是應該學習掌握的。
“學琴的孩子不變壞”
民間有一句老話是“學琴的孩子不變壞”。“學琴的孩子不變壞”,這個說法當然是相對性的說法。這個“相對性”表現(xiàn)在:一,不是說一切學琴的孩子都不變壞,而是多數(shù)學琴孩子比較難變壞;二,“學琴”在這里不光指學會彈琴,更指學會欣賞琴音;因此,被強迫彈琴,對琴音一點不愛好的孩子是不在此列的。
然而,即使是相對真理,也存在一個解釋吧:學琴的孩子為什么不變壞?——這又牽涉潛意識教育的問題了。
其實,人類的所有行為不光受意識支配,更受潛意識的支配。潛意識的不滿足,經(jīng)常是推動人發(fā)動行為的動力。一個人受到潛意識的壓力,幾乎必然地會采取行動以使這個壓力得到緩解。缺乏文化藝術(shù)教養(yǎng)的孩子,緩解方式一般比較激烈,容易采用攻擊性手段。比如開口罵人、動手打架、搶其他孩子的玩具等。但能欣賞音樂的孩子卻懂得溫和的緩解方式。他們的心理節(jié)奏比較平和,他們在待人接物中因而也會比較優(yōu)雅得體,這使他們不容易與他人發(fā)生沖突,不容易做過激的傷害別人的事。
這就是,學習音樂能在潛意識層解決品德問題。也即是說,不必對孩子說,我要對你進行品德教育,而只要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孩子們已經(jīng)在無意識中接受著道德教育。
中小學的德育往往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思品課成績很好的學生,行為有時并不是那么好,尤其是在沒人監(jiān)督的時候。這就是說,德育的難點在于容易停留在口頭或紙面,而難以內(nèi)化成為學生“自我”的品質(zhì)。要“內(nèi)化”,就不能不觸及學生的潛意識。要過好“內(nèi)化”關,教育的年齡最好從幼兒開始;最佳的方法往往是運用潛意識的暗示法。
潛意識暗示,除了隱藏在優(yōu)美的音樂里,還隱藏在健康的童話和游戲之中。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時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童話時期”。在幼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