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鏈接之一:中國青年權威意識最弱
1999年3月至2000年年底,由中、日、韓三國的多家機構共同完成了一次跨國大測查,被調查青年年齡在18-25歲之間,總人數(shù)達4000余人。在這次大規(guī)模、跨國度的調查中,有一項要求是將父親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按照“做孩子的榜樣”、“給孩子提出忠告”、“像朋友一樣相處”和“對孩子不干涉”進行排序,調查人員試圖由此揭示受試者對權威的態(tài)度。結果,認為父親對孩子要“作為過來人給予忠告”的比例,日本青年明顯高于中國青年,說明他們更傾于父親在家庭中應該具有權威地位。而中國青年更多地認為父親對子女的態(tài)度應該“像好朋友一樣相處”和“相信孩子,不干涉”(超過50%)。
專家認為,這項數(shù)據(jù)清楚地說明:與日本和韓國青年相比,中國青年的權威意識最弱。
調查鏈接之二:臺灣青少年多不崇拜父母
中國臺北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四成中小學生的偶像是影歌星。調查人員調查了全臺北13所國小、6所國中、9所高中、5所高職共2479名學生,發(fā)現(xiàn);中小學生崇拜影歌星的占41.28%,崇拜父母的則只占11.47%,崇拜師長的更少,僅占2.63%。而且,將父母列為偶像的比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小學生有16.98%,國中階段降為12.18%,高中生只有7.14%,高職比率最低,僅為6.23%。
調查鏈接之三:廈門小學生抱怨父母不上進
廈門市一所小學在學生中進行的調查的結果與許多父母的想像大相徑庭,孩子對父母的金錢和地位不太看重,他們其實最希望自己的父母“多讀書,懂外語和學會上網(wǎng)”。
學校設計的這份調查問卷的意圖是想讓學生了解一下父母有多辛苦,從而激發(fā)出對爸爸媽媽的愛。但結果卻有點讓學校啞口無言:相當部分的學生認為:“爸爸媽媽不辛苦。因為家務是保姆或者爺爺奶奶在做。”
那么,爸爸媽媽空閑的時候會做些什么呢?接下去的調查項目的結果更令人不安,調查給出的幾個選擇—讀書、收看新聞、學外語、學電腦、看報—顯然給孩子們出了一個難題,因為這些都不是他們父母所“擅長”的。在讀書、學電腦、學外語選擇中,至少有90%的孩子的選項是空著的。因為不少孩子不約而同地說,除了做家務,父母經(jīng)常做的事是看電視連續(xù)劇、打麻將、做美容或逛街。
“你希望爸爸媽媽在空閑時間能做些什么呢?”調查最后問。以下是出現(xiàn)得最多的答案:“多知道新聞和國家大事”;“七點能準時和我到電視旁收看新聞聯(lián)播”;“我要買一些報紙,讓他們讀”;“他們能夠學會上網(wǎng)”;“他們能和我一起學習外語和電腦”;“我可以幫助做些家務,好讓他們有時間讀書、看報”。有的父母可能是無聊到了令人難以忍受,以致于孩子“恨鐵不成鋼”地寫道:“真想把電視插頭拔掉,好讓他們不再看那些電視連續(xù)劇而多看看書和報紙!
“父母們從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教導孩子的機會,他們總是不停地告訴孩子,你必須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廈大一位教育學專家說,“但是,他們時常忘記自己應該怎么做。”他說,孩子是個敏銳的觀察者,他們不可能只通過背誦我們口頭宣教的條規(guī)來學習如何做人。我們自己如何生活,如何跟人相處,如何對待他人,他們絕對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影響到他們的性格和作風。
三項調查,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甚至年齡段也不同,可是里面隱藏著的卻是同一個問題:在子女面前,家長的權威不再固若金湯;家長的形象不敢讓人恭維。
第一項調查的是青年,但他們總是從小孩子長成的,他們的觀念更不可能是成年之后才一夜之間習得,總是耳濡目染、日積月累學會的?山趟麄兊氖钦l呢?他們不再選擇要父母“作為過來人給予忠告”,是他們不再需要,還是他們不再指望?
第二項調查地點不在大陸,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