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國
下大力氣培訓父母當好“老師”
美國的早教觀念可謂源遠流長,“教育從第一天起”的觀念在美國家長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父母教育計劃很受重視,“從出生到3歲”培訓班在美國風行一時。
其中,以1981年密蘇里州創(chuàng)辦的“父母作為老師”的項目最為著名。目前該組織已將它們的項目推廣至全美47個州,培訓了8000名“父母輔導者”。這些工作人員主要是每月對每一個家庭進行一小時的家訪。
美國另一項以家庭為基礎的父母教育計劃,是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指導計劃。該計劃得到了當時美國總統的支持。該計劃直接把培訓帶入家庭,計劃中的母親們每周受到一次訪問,每隔一周參加一次與其他父母們的集會。
在美國,最為知名的早教學校金寶貝,是以“游戲+體驗=學習”的教學方式名聞遐邇的。老師們不會將不屬于這個年齡段的知識技能硬灌輸給孩子,而是崇尚讓他們多動手、多體驗,在各種益智、團隊游戲中學會體驗和探索的本領,更主動更交互地認識周圍的事物,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學習方法。由此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孩子從小會養(yǎng)成主動學習、探究的習慣,成為真正的探知者,知識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
美國幼兒園基本上附設在小學里,接納4—6歲兒童,作為“小學階梯”。對上小學一年級之前的5歲兒童,限定進行為期一年的預備教育,主要是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為其入小學做好準備。
英 國
社區(qū)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從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qū)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
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EYFS是政府以“給父母最好的選擇、給幼兒最好的開始”為宗旨提出的一個教育方案。EYFS的目標是:給所有0—5歲的幼兒提供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與學習體系,使他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將來成為身心健康、擁有安全感、成功和快樂的人。
由社區(qū)、幼兒園、教會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心,只要是你有時間、有精力,幾乎每天都可以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的。這樣的組織大多是免費的,有的收費在1—2英鎊,這筆錢算是捐給慈善機構的,他們同時免費提供茶、咖啡給媽媽們,還會在休息的時候分給孩子們餅干和飲料。
在社區(qū)活動中心,每天會有不同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參與。集體時間由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做游戲,剩余時間為自由活動。每天上午免費開放給每位小朋友,下午為課后輔導。分為室內活動區(qū)、室外活動區(qū),那里的玩具應有盡有。
德 國
益智開發(fā),從小讓孩子“繪制地圖”
德國非常反對把小學學習任務強加到幼兒園孩子身上的做法。他們認為,人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證明:兒童大腦中的神經腱只有在孩子主動用腦時才會得到鍛煉,孩子只有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才能接受所學的內容。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不可能來自被動式的說教,對孩子采取灌輸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德國家長普遍認為:培養(yǎng)孩子擁有抽象思維的能力,會為以后的更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在德國孩子們的早教中,數字類游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等益智活動是德國早教課程培養(yǎng)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主要形式。
繪制地圖是德國人的獨創(chuàng),常常可以看見在海濱的沙灘上,幼兒在父母的啟發(fā)下,用小木棍畫出記憶中的家宅,而在很多早期教育學校,孩子們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開始用圖形表現抽象的事物,德國的嚴謹風格從小就得到培養(yǎng)。
加拿大
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人的權益高于一切。反映在他們的兒童早期教育思想上,他們絕對認真地對待和貫徹《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擁有玩和休息的權利,在兒童各種豐富的活動、游戲中得以體現,例如自由活動、戶外活動、集體游戲等。
加拿大人也十分注意讓孩子自由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愛好。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里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游等活動,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
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yǎng)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fā)展。他們更注重在天然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們盡情享受雨水、泥濘、水洼、風等的樂趣。加拿大的老師們堅信,大自然給予孩子的東西是許多人為的環(huán)境所無法取代的。因此,一些加拿大幼兒園非常懂得利用社區(qū)周邊的環(huán)境,例如,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公園、體育場等,讓孩子充分地享用社區(qū)、自然,并在游戲中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