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組合家庭從來就是一個話題,不大也不小。而組合家庭除了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上與一般家庭有所不同稍為復(fù)雜之外,其他無大區(qū)別。
中西家庭是以中為主還是以西為主并不重要,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是以東方觀念為主以西方觀念為輔當(dāng)然沒有界定,誰的方法有效,有道理,就采納誰的。界定了,就是犯傻。再說,孩子也不按你規(guī)定的路線走。和西方人結(jié)婚、生子,不意味著就從此西化了,骨子里的東西是不可改變的。但是,觀念有時是可以改變的。或者他聽我的,或者我聽他的。比如,人家告訴你孩子是可以有冒險精神的,他喜歡爬高就讓他爬好了,你在底下做保護工作就行了,沒必要一驚一咋地嚇唬自己和孩子,然后只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膽小如鼠的人。人家說得如果有道 理你就去做就是了,大可不必去爭論這種行為是中國的還是德國的。我們的孩子Leo就因為是混血兒,所以,他就在我的東方觀念和他爸的西方觀念里行走,倒沒有什么太多的矛盾,相反,我卻覺得他能把各方的優(yōu)勢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至于我說的觀念,其實早就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神秘和差距甚大了。這個世界上,人們的觀念,我認(rèn)為正在走向大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是一樣。所以,我在書里,沒有因為我寫了德國人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讓我們借鑒的地方而覺得自己矮了一截兒,我丈夫也從沒有因為采納了我的教育方法而以為東方戰(zhàn)勝了西方,或者社會主義戰(zhàn)勝了資本主義。
觀念的不同問題,有時真真的讓人哭笑不得。說一個例子給你聽。我們的朋友托馬斯和絲黛芬妮生了小寶貝,給我們寄來了誕生卡。封面右上角有一個小小的照片,竟然是一個小嬰兒的朝天鼻孔;而且有說明:“我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小鼻孔了。”洋溢著驕傲和不掩飾的夸贊。這是一對父母對自己作品的珍愛展示。托馬斯和絲黛芬妮寄來的一個小小誕生卡,卻讓我大大地覺得震撼了一番,而且這震撼一直延續(xù)在我心頭,直至今日。
知道我想起了什么? 小時候,鄰家來客人,見了鄰居孩子,大都夸幾句:“瞧你們家 這小丫頭,聽說學(xué)習(xí)拔尖。瞧瞧,長得多俊,多秀氣!”鄰家母親馬上笑了,看得出得意,但還是謙虛起來:“你那閨女我是見過的,長得一表人才。我們家孩子可不如你們的。”后來鄰居的小女孩在長大了以后對我說,她當(dāng)時只想如果地上有縫立即鉆進(jìn)去。 雖說中國人都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時卻還是要多檢討自己孩子的不足。心里其實想說:“我們家的孩子最好!可嘴里卻無論如何要貶低自己,找找毛病,謙虛謙虛。不管你是虛偽還是真誠,我聽了都心痛。 后來參加了工作,與同事聊天,不想,全一樣的經(jīng)歷。同事的父母們也曾 如此謙虛過,有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你說你謙虛哪門子呢?
我知道這是是特定年代特定環(huán)境所致,這樣的例子或許在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不多了,但中國家長的以為表揚他人會鞭策自己孩子之做法依然很普遍;雖說這不無受古老中國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可世界都變成如今這樣樣子了,做父母的還是該現(xiàn)實些,確實些地去愛孩子,鼓勵孩子才是。 中西觀念的不同,有人也稱之為文化沖突。就象我常常不由自主去為Leo安排錦繡未來,而我丈夫卻強調(diào):千萬別要求和希冀孩子成為什么了不起的大人 物,即使他將來只當(dāng)個農(nóng)民,如果是他自愿的,我們也不能干涉。
究竟怎么教育孩子,我們沒有門道,爭論是在所難免的,這可以追究到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但是,歸根結(jié)底,我們卻是殊途同歸,那就是: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