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出生開始
有專家說:爬就是健康。因為寶寶的爬行要動用他的四肢,而這種活動又增強著由三億神經(jīng)細胞組成的兩個腦半球互相聯(lián)系的途徑。爬得早的孩子,一般走路也早。因為這種運動方式會使整個腦部“串聯(lián)”起來。
美國的嬰兒,從他離開母體的那一刻就備受尊重和“抬舉”。大人們想著法兒鼓勵他、夸獎他。記得我的大外孫出生后,是被醫(yī)生捧到女兒的身上,讓女婿上前剪臍帶的。這個“剪臍帶”的接生程序竟然像舉行什么儀式一樣隆重。當(dāng)女兒看到兒子后,笑著說:“哎喲,果然是蒜頭鼻子,像他爸爸”時,醫(yī)生就夸贊嬰兒,說:“瞧你多棒啊,連鼻子都知道朝哪個方向長,如果不像你爸可就麻煩了!倍旱门畠号龊迦淮笮ΑH缓缶徒o嬰兒擦洗、稱體重、量頭圍、胸圍、身高等。接著是打預(yù)防針、攝影師錄像。當(dāng)護士把產(chǎn)婦推到住房時,房里的電視屏幕上已出現(xiàn)了新生兒稚笨的蠕動。經(jīng)過攝像師加工過的圖像既清晰又有藝術(shù)效果,再配上音樂,更美化了寶寶。交上20美圓,新爸媽可以帶錄像帶回家。
此后,便是兩三個禮拜到醫(yī)院檢查一回。除了護士來稱體重、量頭圍、胸圍、身高和打預(yù)防針外,醫(yī)生還要聽心臟的跳動、數(shù)脈搏的次數(shù)、翻眼簾、摸肝臟、看牙齦等。再以后是一兩個月來檢查一回,并且要給出嬰兒的發(fā)育狀況卡,上面寫明寶寶的頭圍居全美國同齡嬰兒的百分比位置,身高居百分之幾等等。讓做父母的清清楚楚,知道你的孩子在發(fā)育排行榜上是居中還是居上。體檢的次數(shù)隨著孩子年歲的增大,逐漸減少。
那么,對于初具人樣兒的小不點兒來說,除了讓他們吃好、穿暖,得到愛心呵護外,怎么開展教育呢?美國專家們的著眼點在于激發(fā)嬰兒的視、聽、味、嗅、觸五種感覺能力,讓這五種感覺器官的功能和諧、健康地齊頭并進。
費城人類潛能開發(fā)研習(xí)會的主任珍妮特-多曼認為,嬰兒出生,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的感覺系統(tǒng)遠非完美(有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會試著想:我在哪兒?怎么回事兒?會發(fā)生什么事兒?因為他看不見,聽不到,感覺能力又不很強。這時,父母的工作便是提供足夠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上的刺激。按照中國人的一般習(xí)慣,常把孩子安放在一個色調(diào)柔和的環(huán)境里,怕他受到刺激。珍妮特認為,這對孩子簡直是災(zāi)難,因為嬰兒需要看對比明顯的東西,需要看輪廓鮮明的圖像,需要看黑白對比的事物。
也許是受這種育嬰觀念的影響,美國兒童用品市場上賣的嬰兒床琳瑯滿目。除了床邊的木欄上鑲有紅、白、黑、黃、綠等彩球外,周邊還圍一圈兒布圍欄,布圍欄的圖案和色彩也特別艷麗。玩具上面都標有使用孩子的月份,供一到三四個月的孩子使用的玩具五花八門,品種繁多。我最欣賞的一種是吊到屋頂,孩子躺在床上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的玩具。這玩具挺簡單,是個和屋頂平行的圓圈兒,圈周圍栓著紅色的小熊、藍色的小驢、綠色的小鳥、白色的小豬等,大人一擰發(fā)條,隨著音樂的響起,小動物就轉(zhuǎn)圈兒追逐起來。我的兩個外孫都是在它們的引渡下走出蒙昧期,然后“哦、哦”地主動與小動物們打招呼的。外孫們的玩具,除了頭頂?shù)醯,還有腳底蹬的。有一種簡易電子琴,被安裝在一個軟軟的大紅棉布袋里。把它立在床欄邊孩子的腳能夠著的地方,寶寶的腳一踢騰,就蹬響了琴鍵。這時伴著音樂響聲,還有亮亮的紅綠燈閃閃發(fā)光。這種玩具除了視覺、聽覺的刺激外,還有觸覺的刺激。久而久之,培養(yǎng)了孩子的條件反射,他覺得好玩兒,就反復(fù)踢騰。這便是“啟蒙教育”的反饋。
美國專家認為,智慧的媽媽應(yīng)該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課堂。比如你在家里喂奶時,就要教寶寶吃奶奶,吃奶奶。你的手可以輕輕撓撓他的小腳,說撓癢癢,撓癢癢。你給他穿衣時,嘴里要念叨,伸伸胳膊,穿上衣服;伸伸腿腿,穿上褲褲;伸伸腳腳,穿上襪襪。如果你推寶寶出去曬太陽,強烈的陽光刺了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