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災難,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國家,卻在經(jīng)濟、科學和藝術(shù)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 弗洛伊德、愛因斯坦……
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占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猶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動中的優(yōu)勢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guān)系。
豐富的文化底蘊。猶太人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xiāng),流散于世界各地。他們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引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猶太民族杰出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源于這個民族特有的開放式社會文化生態(tài)。許多猶太家庭主動與其他民族接觸,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養(yǎng)料,這樣就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yǎng)料。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心理學家弗洛姆等,都是在這 種復合型文化生態(tài)下破土而出的科學人才。
執(zhí)著的教育追求。 國外一位作家寫道:“猶太人家庭在學問方面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面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gòu)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chǔ)!睈垡蛩固沟某删,也與他在童年時代受到良好教育有關(guān)。這得益于他母親的音樂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數(shù)學啟蒙,得益于父親在他做出了蹩腳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勵的情感教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的一次調(diào)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450萬人,就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
理性的思維方式。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郎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么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讓我自己知道為什么。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什么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鉆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猶太人一心追求知識,并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運用知識來謀生的特點代代相傳。
永恒的探求心境。猶太家庭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重視才能。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者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崇尚創(chuàng)新,認為沒有創(chuàng)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chǔ),要敢于懷疑,隨時發(fā)問。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發(fā)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許多猶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有人稱猶太民族是一個企圖揭示自然和人類秘密的哲學家民族。喜歡思考宏觀的、深層次的問題,喜歡抽象,喜歡邏輯,鑄成了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