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班搬到“科學城”上課一至兩周,學生利用那里的設備,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覽和短期展覽提供的知識,在教師和“科學城”工作人員的雙重協(xié)助下,完成一項科學小試驗。科學城平均每年接待250個“維萊特班”,一些歐洲國家的學生也慕名前來這個班。
博物館、科技館熱心于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不斷提供新的活動方案,提供種種方便和優(yōu)惠,將此作為一種社會責任,這在法國蔚成風氣。教育部長雅克·朗就此談道,如果想使法國仍然保持創(chuàng)造性,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國家,就應該考慮人的整體的、協(xié)調的發(fā)展。音樂之于心算,戲劇之于閱讀,造型藝術之于幾何,不無裨益。科學、藝術教育喚醒敏感,催生創(chuàng)造力,它像是學生進入其他未知領域的“芝麻開門”的呼喚,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何況一個自幼親近博物館的人,長大后自然會愛護遺產;一個從小喜歡動手做實驗的人,自然有更豐富的“發(fā)明因子”。在洶涌而來的全球化浪潮中,法國竭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自我,壯大自我,關鍵是要使本民族擁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高素質的人才,法國懂得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