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代替不了的。家庭教育水平受家長的思想意識、家庭人際關系、文化素質以及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孩子一出生就無可抗拒地要接受家庭教育多種因素的滲透和影響,并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個性、人格,影響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價值觀念。” 然而,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的家庭教育卻始終停留在一個階段,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教育方式還是我們害怕改變這種教育方式而帶來的影響呢?
無可置疑,我們的祖先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古有“挑燈夜讀”、“懸梁苦讀”、“孟母三遷”等為人傳誦的佳例,現在也有很多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仿用古人例子的,有甚者就干脆照搬古人讀書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教育的效果卻適得其反。
在這里我們并不是要對古人的教育方法進行抨擊,我們只是想提醒國人,要結合實際,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要繼承,對不適合社會發(fā)展及孩子發(fā)展的傳統(tǒng)教育做法,我們要勇于抵制或者改變。
目前我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對孩子的溺愛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輩們一路走來的艱辛,只懂得坐享父輩們創(chuàng)造的成果,造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而造成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輩,因為父輩們體驗過生活的艱辛,他們不愿孩子再像他們一樣吃苦,于是就將孩子像小皇帝一樣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點的傷害。有些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當保姆,管完小學管中學,管完中學管大學,大學畢業(yè)還幫著找對象,結婚時給孩子買齊各種家具、電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人家還得給看著,這保姆哪天才到頭呢?什么時候老人家死了才算完事,這樣做的結果只是造就了一代無能的人。
現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護與鐘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應該是一種理性行為,一旦重“情”輕“理”,家庭教育就會出現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當今中小學生普遍“只知受愛,不知愛人”,依賴性強,心理素質差,學習怕吃苦,知難而退等現象相當嚴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應該是教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一個孩子連起碼的生存能力都沒有談何在社會上立足呢。對此,我們希望家長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二、望子成龍心切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心愿,那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據調查顯示,90%左右的家長期望孩子能上大學并成為有用人才,而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隨著孩子不良表現的屢次出現,家長因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漸變得“失望”。
孩子小時候“眾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現了問題,家長則大聲訓斥、批評,甚至采取更極端的教育行為。 他們只允許子女在家學習,不許他們參加課外活動,或盲目請家教,花高價“買”學上,這種教育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望子成龍”中只注重學習成績,有來自考試這根“指揮棒”的原因,也有來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觀的偏誤。人才的成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