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像夢那樣為個人具有的、主觀體驗的范圍。皮亞杰調查了兒童關于夢的概念,認為兒童對夢的理解似乎遵循一個特別的順序。最初,兒童似乎相信夢是真實的,孩子說他看見巨人在地板上的腳印。不久以后,兒童發(fā)現(xiàn)夢不是真的,是從外面來的,是其他人看得見的。在具體運算期,兒童逐漸領悟到夢不但不真實,而且看不見,是內部發(fā)生的,位于內部的。
(5)道德判斷
皮亞杰認為,在早期階段,大約延續(xù)到十歲,兒童認為行為規(guī)則是固定不變的。他們經常說規(guī)則來自有聲望的權威,來自政府或上帝。年齡較小兒童的基本道德態(tài)度是道德法律,而自我中心主義是與道德法律攜手前進的。幼兒僅從一個角度把規(guī)則看作是絕對的,上面交下來的,因此他們采取盲目服從和必須遵循的態(tài)度,他們還不能明白,規(guī)則是怎樣建立于兩個以上的同伴采取合作的方式,協(xié)調他們不同目的的相互協(xié)議的基礎上的。皮亞杰推斷:大約十歲左右的兒童達到道德自律時也通過處理與伙伴的相互關系這種相同的方式克服自我中心主義。
(6)科學作業(yè)
照皮亞杰看來,自我中心主義與兒童科學作業(yè)如守恒實驗的完成也存在著一種聯(lián)系,正如“自我中心”的兒童從一個角度來觀察事物一樣,不能守恒的兒童只集中于問題的一個方面。例如,將水從一個玻璃杯倒向一個較矮、較寬的杯子時,兒童集中于一個單一的,顯著的“量度──高度”的不同,他不能脫離“中心”而同時考慮問題的兩個方面、兩個維度,他是借助于簡單的、單程的行為去感知事物的。
。ㄈ┳晕抑行闹髁x的克服
1、通過處理與同伴的相處中,比與成人相處表現(xiàn)出更大的排他時,就在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發(fā)現(xiàn)成人似乎懂得他們思想的一切,他們的同伴卻并不理解。
因而,為了要使自己了解別人,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意見。在與同伴交往中,較少被同伴爭辨,有時也能和解與合作,協(xié)調兩不相容的觀點和利益。因此,要把前運算的兒童置于沖突的狀態(tài),使之在和同伴的爭吵和沖突的相互關系中克服自我中心主義。
2、“幼童按照平衡的法則逐漸放棄自我中心狀態(tài)”。
皮亞杰認為,兒童早期的感知運動的自我中心狀態(tài)由于構成了行動圖式而逐漸減少了,而幼童的自我中心思維為具體運算所獲得的平衡狀態(tài)所替代。
3、“自我中心狀態(tài)的減少不能用獲得了新的組織或有了新的感受來解釋,而是因為主體的觀點改變了;這時并沒有放棄他原來的觀點,而只是把它放在許多其他的觀點之中。”
所謂主體觀點的改變是指不再以我為中心來考慮問題,而是注意去了解別人、了解外界。要做到這點,皮亞杰指出有兩個條件是必要的:一是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主體并能使主體脫離客體,以致不會把主體的特征賦與客體;二是不再把自己的觀點當作是唯一可能的觀點,而能和別人的觀點互相調和了。只有做到這兩點,兒童就不再以自我來看問題,他開始學會合作、協(xié)調、適應,最后徹底克服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