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樂趣被“轉嫁”
用轉嫁壓力的方式,父母們控制住了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線去發(fā)展。他們如愿以償了,但是,徐博士說,這會引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第一,加劇了孩子的學習壓力。一名高三班主任說,她的畢業(yè)班的學生說,他們在大學中最怕的就是媽媽的嘮叨。并且,孩子們承受的不只是雙倍或三倍的壓力。因為,父母們不是當事人,他們并不能真正地體會到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壓力時容易失去控制。像那位“全陪媽媽”,她在施加壓力時已經失控了。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個人空間。徐博士說,在父母“嚴密監(jiān)視”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缺乏心理疆界的概念,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賴別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別人,父母不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他們也學不會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個人空間。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評價系統(tǒng)。小時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評價。長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學、老師、老板、同事等別人的評價,整日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做事情不是為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是為了得到別人好的評價。有內在評價系統(tǒng)的孩子,他會享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這成了激勵他努力學習的最大動機。但被外在評價系統(tǒng)控制的孩子,“天生愛學習的動機”被“為了父母而學習的動機”所取代,他們的學習會過于在乎別人的贊譽,也容易產生考試焦慮。
改變之道:與孩子一起成長
把壓力轉嫁給孩子是一種“雙輸”局面,對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長也不舒服。因為孩子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長覺得很傷心,抱怨孩子不感激。怎么改變這種“雙輸”局面呢?徐博士建議從以下幾點做起:
1、給孩子空間
徐博士說,她特別不愛聽孩子們說“我是個孝順的孩子”。什么是孝順呢?一方面,孝順意味著尊重父母。但很多情況下,孝順的意思是“什么都聽父母的”。
但父母的意見就很對,很成熟嗎?其實,父母慪起氣來常和孩子一樣,缺乏理性,總是根據(jù)自己過去的經驗去要求,但他們“要么提的要求根本不合理,不合時代。要么就常常只是為了捍衛(wèi)父母的權威。”
如果父母包辦孩子的成長,什么都替孩子做決定,那么,孩子就學不會自己做決定,就學不會果斷和思考。父母只有給孩子留出充裕的個人空間,孩子才會發(fā)展出完整的獨立人格。
2、自我成長
很多父母其實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在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現(xiàn)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遠的話,孩子長大以后,就容易出現(xiàn)強烈的叛逆心,因為他會發(fā)現(xiàn),父母其實是“說一套做一套”。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感。并且,如果他們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一個做了多年學生心理咨詢的心理老師說,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長問題,其實很容易解決。但如果孩子問題的背后是父母的問題,那就很難解決,除非父母們先做改變。他還斷言,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尋求怎么解決孩子的問題,而不是在自身尋找原因的話,孩子的問題就無法解決。所以,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是最好的辦法。
家長們應該明白,家庭是一個系統(tǒng),孩子出問題了,必然能從家長的身上找到相關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變,整個家庭系統(tǒng)都應該發(fā)生改變。
3、進化愛的方式
以前,物質匱乏,生存很容易出問題,所以父母之愛的集中表現(xiàn)方式就是,犧牲自己的物質,保證孩子的物質生存條件。但現(xiàn)在,物質匱乏已經居于次要地位,父母應該進化愛的方式,從以前關注物質的方式脫離出來,應該更多地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