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五:產(chǎn)生共鳴點。所謂共鳴點是指孩子之間在思想情感、行為處境等方面的共同點。單親家庭孩子的處境是相同的,但思想行為卻又不盡相同,這里不乏有成才成名者。單親家庭孩子的思想起伏較大,性格、行為異常, 學習被動,習慣極差,缺乏自信等。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除了在生活上主動關心他們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因勢利導,喚起他們的自信。比如用卓別林、洗星海等有關單親家庭子女為人類做貢獻的事例,引發(fā)這類孩子的思想轉(zhuǎn)化,使他們引起共振,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價值,執(zhí)著追求自己的奮斗目標。
方法六:不要無原則地遷就、溺愛孩子。在喪偶或離異之后,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憐憫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擺布,寧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其結果常常導致孩子處處以我為中心,變成自私、專橫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養(yǎng)育他們的父母。
方法七: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有許多單親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還采取種種辦法來限制孩子的活動,這也不行,那也不準,生怕孩子出問題,孩子事事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樣的孩子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家長,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方法八:簡單粗暴不可取。與特殊照顧和過度保護相反,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個性發(fā)展受到嚴重的壓抑,形成膽小、孤僻、倔強、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質(zhì)。因害怕懲罰而回避家長,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尋找“溫暖”,容易被壞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切忌簡單粗暴,要注意正確引導。
方法九: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失去配偶之后,許多家長便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處處出人頭地,特別是在學業(yè)上。但如果期望值過高,勢必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
方法十: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單親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會的歧視、偏見,因而在性格上容易變得仙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長要注意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重視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地參與社會活動,不要逃避社會,要主動與人交往,培養(yǎng)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方法十一:注意性別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沒有父親男孩或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單親家長應注意調(diào)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方法十二:家長首先調(diào)整思想認識,調(diào)整心理情緒,引導孩子對家庭環(huán)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夫妻離異大多是有無法化解的矛盾才發(fā)生的,離異雖然出現(xiàn)新的問題,但畢竟從更大的痛苦糾纏中解脫出來。面對新問題,要敢于正視,并逐步去解決。對孩子不應長期隱瞞離異的事實,那樣反而增添一層苦惱。瞞是瞞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實情反而怨恨父母。
方法十三:幫助孩子處理好同學關系。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同演。家長要鼓勵孩子在班上有幾個要好的小朋友,經(jīng)常一起學習,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個別同學說了刺激性的話,家長不妨找那個同學聊一聊或者寫一封信。誠懇的態(tài)度和有理的分析,會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況,請班主任以適當?shù)姆绞酱蟀嗌现v清道理,造造輿論,正確對待這種情況。
方法十四: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解開孩子的思想疙瘩。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有些事情會使他們產(chǎn)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發(fā)現(xiàn)有異常的苗頭,及時跟孩子談心,了解情況之后,能及時疏導的就及時疏導。有的問題一下子解決不了,要進行更多的調(diào)查分析,考慮妥善的解決措施。
方法十五:讓孩子接觸其他長輩,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響。如果是離異家庭,不管哪一方帶孩子,都應該讓孩子與另一方面有接觸與交流的時間,感覺父母之愛。雙方都要講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爭龐”。如果有可能,應該讓孩子與父母同時團聚,這在現(xiàn)代社會不僅應該,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況還有共同的下一代。還要讓孩子與其他親友中的長輩接觸,擴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長的同事也是交往對象。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