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從十幾名迅速下滑到倒數(shù)幾名,并成為全班“敬而遠之”的打架“名人”,如今又停學在家,是什么原因?qū)е铝撕⒆舆@么大的變化?記者通過與小偉的一次次談話,深入到孩子的內(nèi)心。
最恨的人———父親
小偉4歲時,父母就離婚了。最初孩子判給了父親,但父親無力撫養(yǎng),又改判給母親。離婚時,父親一次性付給孩子3萬元撫養(yǎng)費。
11歲時,將近7年杳無音信的父親給孩子打了第一次電話,從此孩子的生活里又有了父親的身影,但父親一次次沒有兌現(xiàn)的承諾加上難得一見的身影,讓小偉期待父愛的心一次次受到傷害。
談起父親,小偉說,自己特別恨他。他認為自己和母親生活得這樣艱辛,是父親沒有盡到責任造成的,他要找到父親并要求他承擔起應(yīng)盡的責任。
最不愿面對的人———母親
談到被學校停學之事,小偉含淚告訴記者,學校里的事他特別不愿讓媽媽知道。每次學校叫家長,他最不愿面對的就是媽媽,家里條件特別差,靠媽媽在外打工和親戚接濟生活。因為不愿再讓媽媽為自己承受太多痛苦,所以他不愿把委屈和想法告訴她。學校里遇到一些問題,他一般會告訴同學來尋求幫助。他認為只有和自己家境一樣的同學才能真正理解他、幫助他。
最不喜歡的地方———原來學校
小偉告訴記者,他特別想上學,可最不愿回到原來的學校,學校里對待學生的一些做法令他特別難受。班里的座位是按名次排的,后16名學生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兩排。被調(diào)到后排后,小偉一直努力想得到老師的認可,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班里好學生投來的諷刺目光。每次走進教室,他心里都覺得特別自卑。
老師認為家庭對小偉的影響是最主要的。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小偉在許多事情上都較為敏感、易怒。為此學校也想盡了辦法,但學校教育卻無法彌補家庭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怨恨里,對待同學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發(fā)泄。如果他的父母不能正確地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即使回到學校也不可能再開始正常的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