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虎媽貓爸》的故事很有代表性,虎媽畢勝男(趙薇飾)和貓爸羅素(佟大為飾)像很多年輕小夫妻一樣,雖然有了五歲的女兒,但因為交給奶奶帶,還是過著簡單輕松的生活,直到畢勝男忽然發(fā)現周圍媽媽們早已忙得團團轉,才終于面對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女兒幼升小的壓力讓她朝虎媽方向大踏步前進……當畢勝男看到與女兒同齡的孩子竟然識字量上千,能解答那些彎彎繞的數學題,還手握各種考級證書,而自己的女兒啥也不會時,心里那是何等的酸爽滋味啊……想必大家都能體會一二!
可是,孩子在最初的6年到底該掌握什么,來為幼升小做準備,大家想過嗎?小編找到這篇北師大邊玉芳教授的《6歲前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希望為大家?guī)韱l(fā),找到方向。
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被記者問道:“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目前,許多地區(qū)都在積極推進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零起點教學”要求教育者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進度實施教學,目的在于避免“搶跑”。“零起點教學”的本質其實是對兒童入學準備狀態(tài)的關注。
為什么不能過早學知識有些知識過早學會影響其他能力的發(fā)展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思想的影響下,有許多家長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教孩子算數,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說出答數,但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
一般來說,3歲前的幼兒對數已有籠統(tǒng)的感知,他們能區(qū)分明顯的多和少;3~5歲的孩子在點數實物后能說出總數,并能按成人說出的數取相應數量的物體;5歲以后的幼兒才能認識到數不因實物的變化而改變,形成了數的“守恒”。
心理學實驗證明,只有到5歲之后,孩子才能脫離實物的支持,進行小數目的加減運算,并學會100以內的數數。一旦孩子發(fā)展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對數和理解與運算就會變得簡單,并且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有些家長通過集中學習、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孩子一下子都把字記住了、認識了。
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孩子雖然表面上認識了許多字,但對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利的,會讓孩子的認知過早符號化,會影響孩子想象力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出生前,孩子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遠多于大腦實際需要的數量。出生后,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來越多,其神經元的聯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這時孩子擁有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數量遠多于成人。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只有被經常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存活下來,而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
如果孩子過早或單純地學習知識,孩子的可塑性就會大大降低,這也就是托馬斯·蘇德霍夫所說的“不要把孩子訓練成機器”,認為“年輕的孩子有很多發(fā)展方向,不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隨著大腦的發(fā)展,左、右兩半球的功能開始出現分化,分別控制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所控制的身體區(qū)域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