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其理論中最強調的就是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所謂觀察學習就是通過觀察他人(稱為榜樣)的行為,進行的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模式,或調整、矯正了現(xiàn)有的反應特點。當一個2歲的兒童觀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寵愛小狗后,可能也會與小狗建立積極的關系;而當一個8歲的兒童看到父母談論外地人時態(tài)度輕蔑,那么他也可能學會了用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外地人。
"替代強化"--由于觀察到他人的行為受到表揚或懲罰,而使兒童也受到了相應的強化。當兒童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到了另一個同伴,并獲得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以后可能也會嘗試使用這個方法,這就是替代強化。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外,個體還存在自我強化。當自身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兒童就會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相應的反應,如4歲的幼兒會為自己完成拼版游戲而拍手叫好。
班杜拉認為,兒童還會通過對他人自我表揚和自我批評的觀察,以及對自己行為價值的評價,逐漸發(fā)展出自我效能感(即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能使自己獲得成功的信念)。
第三節(jié) 認知發(fā)展理論本節(jié)主要內容:
認知是指人的認識活動,其中包括我們通常所講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過程。認知發(fā)展則是一個人自出生后在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中,人的認知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改變的過程。關于認知發(fā)展的理論有代表性是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觀、信息加工理論和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一、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觀皮亞杰瑞士心理學家,他以發(fā)生認識論為基礎,提出了心理認知發(fā)展理論,該理論對于當代心理學的發(fā)展和就有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
。ㄒ唬┢喗軐φJ知發(fā)展的觀點皮亞杰受到其生物學背景的影響,認為智力是可以協(xié)助個體適應其環(huán)境的基本生活過程。"適應"就是指個體能應付現(xiàn)有環(huán)境的要求。例如饑餓的嬰兒抓起奶瓶送入嘴內,青少年在旅行時能成功的運用地圖,這都是適應的表現(xiàn)。當兒童成熟時,他們會獲得更為復雜的"認知結構",以協(xié)助其適應環(huán)境。
。ǘ┢喗苷J知發(fā)展理論中的幾個主要概念認知結構或圖式 認知結構,或皮亞杰所說的圖式,是指有組織的思維或行動模式,可用來整合經(jīng)驗、解決問題。例如,三歲的幼兒可能會認為,太陽是有生命的,只因為太陽每天一早就出來,一到晚上就下山了。幼兒就會以簡單的認知圖式--會移動的物體是有生命的--為基礎來思維。
最早的圖式--在嬰兒期形成--是一些簡單的習慣性動作,如伸手、抓握或舉高,這些是具有適應意義的。這些簡單的"行為圖式"可讓嬰兒操弄玩具、打開柜子、以及用其它方法駕馭環(huán)境。隨后,在嬰兒期后期,兒童能在心中對經(jīng)驗進行表征,形成"符號圖式",于是他們開始進行假裝游戲,并嘗試使用直覺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組織和適應 組織是指兒童將現(xiàn)有的圖式結合,而成為新的、復雜的智力結構的過程。例如,幼兒一開始可能會認為,所有會飛的都是鳥,后來他慢慢發(fā)現(xiàn)有許多東西不是鳥,但會飛,于是,他就可能會將這些知識進行組織而成為新、更復雜的階層結構。
組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適應。適應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個互補的活動而發(fā)生的。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適應于個體內在心理結構的過程,而順應則是改變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外在刺激結構的過程。(與第五章第三節(jié)的同化與順應的含義是一致的)同化及順應是兩個互補的過程,二者的平衡與失衡,就是促成了認知結構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