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令人不快的事發(fā)生于開學初的一個下午:張老師在組織散步活動時,我班的彤彤小朋友不慎摔倒在地,下嘴唇內側被牙齒磕破了一點。由于傷口不大,我在聞訊后立即與張老師對其進行了上藥、冷敷等常規(guī)處理。離園時,也與張老師共同向彤彤奶奶作了解釋工作,對彤彤的受傷表示歉意,事端看似平息了。
可是第二天一早,彤彤媽媽氣勢洶洶地沖進教室,指著彤彤一夜過后又有些腫脹的下嘴唇責問我們:"你們是怎么帶孩子的,入園沒幾天就摔成這樣……"我連忙解釋:"對不起,彤彤媽媽,昨天散步時,彤彤一不小心……"沒等我解釋完,她媽媽立即打斷:"你不要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事情發(fā)生在幼兒園,你們要承擔全部責任!"任憑我怎樣解釋,終難平息她的怒火,直至上告到園領導處。
回想彤彤入園至今,為了讓她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在她身上傾注了無限的愛與關懷。有著嚴重鼻炎的彤彤終日流著膿鼻涕,但她自理能力極差,根本不會自己擦,我便不厭其煩地一次次為她擦拭、教她方法;彤彤想媽媽哭了就會發(fā)抖,我便長久地將她抱在懷里,安撫她,漸漸地彤彤終于適應了幼兒園生活。而昨天下午事發(fā)時,我根本不在當班,事后也進行了及時處理,卻還遭至家長的責罵。委屈的淚水終于忍不住奪眶而出,心酸,甚至為家長的無理而氣憤。
這時,我想起了幼師時心理學老師說過的:人與人之間遇到問題時,彼此要換位思考一下,也許就會理解對方了。是呀,先平息一下,如果我是彤彤的媽媽呢……初為人母的我對母親這一角色的艱辛和其對子女的強烈情感有著最真切的體驗。剛入園,孩子進入心理斷奶期,母親又何嘗不是呢?如果我的航航剛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由陌生的人看護,焦慮、不安、懷疑、敏感等等不良情緒也肯定會充斥在我的心頭。如又逢受傷,難免也會出現不合情理的想法或過激行為。對,不能讓怨恨積在心頭,"一切為了孩子",不打開這個結,三年的家長工作怎能順利開展。
下午,正當我在備課時,彤彤媽媽的身影閃進了辦公室。我為之一驚,又為之一喜。還未等我開口,她已連聲道歉:"蔣老師,真是對不起,早上我太沖動了。平時你對我們彤彤真的很好?芍饕……""彤彤媽媽,不用解釋了,我理解你當時的心情,理解你的做法,因為我也是母親,’一切為了孩子’,這不是最好的理由嗎?""是呀!"她的眼里分明含著淚水。"放心,我會繼續(xù)像媽媽一樣呵護好彤彤的。"淚水,也浸潤了我的眼眶,這是化解矛盾后喜悅的淚、欣慰的淚。
此刻已無言,卻感覺心與心在交融,彼此走的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