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描述
開學將近半個月了,可是我們小小班的插班新生晶晶來園的時候還是大哭不止,每次來園總是又哭又鬧,不肯從她奶奶懷里出來,就算老師抱過來嘴里還直嚷“我要回家”“我要奶奶”等等,看得出她有很強的依賴性,適應能力差。為了讓她感受幼兒園的樂趣,我拿來一個陀螺,對她說“快來看呦,老師變魔術嘍!”晶晶一聽到變魔術,停止了哭聲,抽泣著望著我,我學魔術師的樣子,按了一下陀螺,嘴里喊著“變變變,轉轉轉。”陀螺轉了起來,吸引了幾位旁邊的小朋友,有個孩子高興的拍起了手:“轉起來了,真高興。”我也連忙說:“哈哈,太高興了,轉起來了,大家拍拍手,笑哈哈”。小朋友都拍起了手來,我又接著說:“誰也想變魔術呀!”“我要,我要”。“那我們大家一個一個來,先給晶晶玩。”孩子們都好奇的看著晶晶玩,晶晶顯得很得意。
趁此機會,我告訴晶晶,幼兒園里有很多生產快樂的東西,幼兒園也是生產快樂的地方,而且能學到很多的本領,如果今天晶晶不哭的話,老師就把這個“快樂”(陀螺)送給她。晶晶說:“老師我表現好,我不哭。把快樂送給我。”真沒有想到,半個月不見笑容的晶晶此時露出了笑容。為了鼓勵她,我和她約好,如果明天來園時不哭的話,老師就會送另一個“快樂”給她。第二天,晶晶來園時真的沒有哭,晶晶的媽媽告訴我;“今天早上,晶晶很早就起床了,說要來幼兒園呢!”
二、分析
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其生理機能的失調,環(huán)境適應或心理沖突導致心理方面的障礙和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特有的問題和障礙。特別是2——3歲的幼兒來說,她們的心理極不成熟,自我調節(jié)差,控制水平弱,自我意識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極易因環(huán)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教師的態(tài)度和引導有助于幼兒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對剛入園的幼兒分離性焦慮強,教師應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寂寞和孤單,而對小晶晶這樣依賴性強、適應能力弱的孩子,教師自始自終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她們,教師也沒有預定的概念,也不要期望孩子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里達到某一特定效果,愛哭的孩子不可能老師說不哭就不哭,還是要給予孩子逐漸適應的機會。只有這樣孩子才可能消除焦慮,產生必要的信任和信心,并得到快樂。
三、反思
1、尊重幼兒心理權益,把心理教育落實到教育行為中
《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同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運用。”幼兒園里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中的一日活動和各個學科領域相結合。教師多用鼓勵、微笑去面對每個孩子,用平等、尊重、關懷去接納孩子把教育真正落實到教育行為中。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發(fā)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huán)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幼兒間的交往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徑。對于來園要哭不合群的小晶晶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好玩好看的東西(如陀螺生產快樂)進行游戲,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在游戲中讓他們學會謙讓。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將促進幼兒健康為最直接的目的,其教育過程不應使幼兒感到壓抑或受到傷害。然而日常生活中與之背道而弛的現象卻司空不慣,值得大家反思:如成人迫切希望幼兒改變挑食的習慣,就餐時硬要把他不喜歡吃的食物吃下去,孩子邊嚼邊流眼淚,殊不知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是食物在人體內消化的障礙。由此可見,成人的觀念及教育行為關系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而使幼兒獲得最大幸福,快樂是健康的關鍵。因此,我們一定要以幼兒的需要出發(fā),做到不傷害幼兒的心理,從而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和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