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幼兒的品美能力,是幼兒在教學游戲活動中進行藝術的欣賞和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之一。更是幼兒積累豐富內在情感的必要途徑。而當今社會,較為傳統(tǒng)且公式化的幼兒藝術教育,其教育重點放在了創(chuàng)作上,而將幼兒品美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其相關的對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放在次要的地位?梢哉f,大多數(shù)幼兒教育理念讓幼兒喪失了從所見事物的外觀中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關鍵詞】: "品美教育"、"培養(yǎng)"、"幼兒發(fā)展"
一.什么是幼兒品美教育。
所謂幼兒品美教育,是給孩子們欣賞"美",熱愛"美"的智慧,是幼兒藝術人生的起跑線。幼兒的品美能力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點: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理解能力等。而在這多種能力中,對美的感知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在幼兒的感官能力上下功夫,來培養(yǎng)幼兒對美和藝術的感知能力,就一定能讓孩子擁有更為良好的情操及興趣取向。目前,許多大藝術家、音樂家普遍認為,人的品美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意能力起源于自身對"美"的敏銳的感知能力。比如說,幼兒在美工活動中,面對一件事物,會想到"我要怎么改變它,能讓它變的更漂亮?"而這種創(chuàng)意思維的產(chǎn)生,就要求幼兒自身對物品的顏色、形狀等方面的微妙差異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家山本美芽曾在她的作品《美感是最好的家教》一書中寫到:"塑造無感基礎的最好年齡知道十歲為止,我們必須在這個年齡前就培養(yǎng)好孩子的感知習慣,且具備了這個基礎后,到了下一個階段開始,他就能自己延伸發(fā)展,并提升他的感知。"然而,怎樣才能讓幼兒擁有一雙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顆可以感知美的心靈?怎樣能讓幼兒自發(fā)地去捕捉身邊的"美"?這些都是家長及教師一直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可以讓幼兒去欣賞美,感知美的事物,可謂是無處不在。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怎樣去挖掘,去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身體感官去感知美,激發(fā)其本身對美創(chuàng)造力,是一個值得深思與探究的問題。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一切探索行為都依賴于自身的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如果此時幼兒沒有打下扎實的基礎,就會對幼兒今后的學習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相反,如果在此階段家園雙方能夠依據(jù)幼兒的感官特征,引用科學合理的有段對幼兒的品美能力進行培訓,必然會對幼兒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品美培養(yǎng)--品色彩之美
對于幼兒來說,各種艷麗的色彩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也是他們最為感興趣的東西。而教師和家長則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有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不僅可以讓幼兒獲得愉快的體驗,也能使他們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最終,讓幼兒的綜合品美素質得到提高。而這種品色彩美可以大致分為:大自然的色彩之美、生活中的色彩之美、藝術繪畫的色彩之美。
1.品自然色彩之美。大自然的美是無可厚非的,它充滿著勃勃生機,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每一種變化都呈現(xiàn)出不用的絢麗色彩。春的綠樹紅花、夏的藍天烈日、秋的落葉金黃、冬的白雪皚皚。每一個季節(jié)都有它獨特的色調。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自己觀察每個季節(jié)的顏色變化,直到幼兒獨立用色彩來描繪出他心中的四季顏色特征。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方式,是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培養(yǎng)方式。不僅如此,大自然的美總是在顏色、聲音、質感、外觀等等方面給人視覺及聽覺的享受,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人的內在感性。未完,請點擊下載完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