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cè)胗變簣@,老師們常會遇到這樣情形:有的孩子常常會無故的爭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搶不到就去踢打別人,任老師怎么哄、怎么勸都不行,有的還會和老師鬧,抓、咬老師,樣樣都來。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一定要得到他們想要的玩具。而有的孩子卻覺得攻擊別人會使自己開心,有自豪感。往往老師剛批評完他,一轉(zhuǎn)身,他又去抓打別的小朋友了,并樂此不疲……那么究竟什么是攻擊性行為呢?本文就此展開討論。
一、攻擊性行為定義
攻擊性行為是指幼兒,特別是小班幼兒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包括對別人采用言語上的攻擊(貶低人、怪叫、大聲叫嚷)、身體上的進攻(踢、踹、打、咬),當然也可以指侵犯別人的權(quán)利的行為(如使用暴力搶走屬于別人的東西)。而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往往是由于幼兒自私、利己、任性,在遭受挫折焦躁不安時或處在不良環(huán)境中,無人及時教育、引導,從而發(fā)生攻擊性行為。
二、影響幼兒攻擊行為的因素
(一)生物學因素
1.大腦的協(xié)同功能
行為是大腦認知的直接結(jié)果,而大腦的功能又是認知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研究表明,攻擊行為兒童與正常兒童比較,大腦兩半球均衡性較低,左半球抗干擾能力較差,右半球完形認知能力較弱,這可能是兒童攻擊行為的某些神經(jīng)心理學基礎(chǔ)。
2.情緒喚起水平
大量研究證實,不僅總的情緒喚起水平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攻擊行為,特異性的喚起水平( 如性喚起) 也會增加人們的攻擊性。
3.性激素水平
研究表明,幼兒的攻擊行為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 男孩的攻擊行為明顯多于女孩;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攻擊行為越來越多地發(fā)生在同性別之間。幼兒攻擊行為性別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性激素水平的影響。
。ǘ┥鐣h(huán)境因素
1.家庭在幼兒行為社會化的過程中起關(guān)鍵作用
缺乏溫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對兒童缺乏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jiān)督都可能造成兒童的高攻擊性。有些家長常常會采用懲罰、打罵的方法對待孩子的調(diào)皮,這在無形之中為孩子提供了攻擊行為的模仿原型,容易誘發(fā)幼兒的攻擊行為。
2.教師在幼兒行為社會化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幼兒每天大約 1/3 的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是與教師共處的,因此教師的教育觀念以及對攻擊行為的處理方式等都會影響幼兒人格和社會性的發(fā)展狀況。
(三)個體因素
1.與幼兒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關(guān)
道德水平高的幼兒能夠自覺考慮他人的感受與需求,從而采取親社會的方式處理問題; 當幼兒的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下降時,攻擊行為會明顯增加。
2.與幼兒的社交技能水平有關(guān)
研究發(fā)現(xiàn):與攻擊性較低的同伴相比,攻擊性幼兒對沖突性社會情境的解決辦法較少,而且他們解決社會性爭端的辦法往往效果更差。未完,請點擊下載完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