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不斷的改革,幼兒教育也逐步被提上了日程,幼兒教育也將迎來它的春天。在經歷了2011年的幼兒教師國培中,我有幸作為我縣的轉崗培訓的知道教師,通過聽專家的講課以及與各位莊崗見識的交流,讓我對當前幼兒教育的教育觀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看到了我們自身的不足及改進方向。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起因
今年的五月份我參加了我縣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資格認證及驗收工作,在審查驗收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民辦幼兒園的教育小學化超前化傾向非常嚴重。特別是對于處在農村的幼兒園,因為幼兒園的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專業(yè)的幼兒教師再加上農村幼兒多是留守孩子,而他們對于新知識,新方法的接受力較弱,面對著那些先進的理念和經驗卻難以運用。如,根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幼兒教育應該是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可家長們每天放學都會不厭其煩的問教師"我的孩子在學校為什么沒寫字?""你們什么時候才會教他(她)寫字?""我們送他是來讀書的,不是來玩的!""讀幼兒園下來要花那么多錢連一個字都沒學會!"今年的7月份我又被調到我們縣的第三幼兒園,這個幼兒園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縣里成立這個幼兒園也就是想讓我們公辦的幼兒園能起一個引領作用,以正確的導向帶動民辦幼兒園的辦園思路,剛到這里的時侯,第一學期的招生工作都讓我們的老師費勁了口舌,家長們總是問我們教什么,學不學拼音,學不學加減法,我們和家長們說學拼音和加減法不是幼兒園該學的,家長們都不理解。記得我曾在手工課上教幼兒折一只青蛙,為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就請幼兒折好后拿回家給家長看,并告訴他們說父母一定會因為這個青蛙是你折的而感到高興,也請家長對你動手力及模仿做評價,或是提建議,也便于讓我們以后做得更好;第二天早上,我找了個小朋友,請他說說昨天把作品拿給家長看后家長的反映,及自己聽到家長評價后的感受,那個孩子跟我說:"老師,我媽媽當時就把他扔在垃圾桶里了,說我在學校不好好的讀書寫字,卻去做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我想孩子聽了這句話后不光否定了孩子勞動成果,就連作為老師的我都很無語。作為家長,特別是那些留守的爺爺奶奶們,他們不認為與人交往交流是幼兒該學的,不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該幼兒養(yǎng)成的,不認為孩子有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是好的,不認為發(fā)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是不可缺的,不認為孩子建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心理健康起關鍵性作用;更不知道培養(yǎng)孩子主動學,快樂學的優(yōu)勢。他們只關注孩子今天在學校里寫了什么字,做了些如1+2=3的數學題,只知道他家的小孩因參加某活動污了一身衣;只知道他的小孩跟人有點摩擦我必須出頭,只知道他又因調皮把什么弄壞了等等。當下,隨著外出人口的增多,農村人口不斷的流失,為了僅有的生源,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不得不做出以家長的觀念為主的觀念轉變。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幼兒教育的小學化,超前化。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弊端
作為教師的我們都知道。因為孩子出生家庭因素及幼兒成長社會環(huán)境不統(tǒng)一,導致了我們孩子入園前期幼兒的身心發(fā)展不統(tǒng)一,這就使我們必須要允許孩子的個體差異。同時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獨特喜好,我們更不能用一把尺子的同一尺度去衡量他們,要因人施教,引導他們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并富有個性的發(fā)展。作為教師的我們更知道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的影響,及幼兒升入小學一年級后因為自我滿足心態(tài)將不利孩子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將來的成長。你想,如果孩子在學前教育階段就硬性的學了小學時的知識,到升小一年級后,他將會因為老師所說所講的知識他都知道而不以為然,就會出現(xiàn)教師與學生各做各事(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玩)的這種狀況,使他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可是在學前期所儲備的知識畢竟有限 ,等他的這些儲備知識一用完,而他卻并未獲得良的學習習慣,那這個孩子將來的如何去面對那更深一層的知識?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了學習興趣,他在別人學習的時間會干些什么?在父母忙著生計,爺爺奶奶只管溫飽時候,又有誰又來關心他們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們都知識催熟的水果外表鮮艷,可時間一久就會腐爛。而催熟的孩子有多少后勁?有沒有同時滋生出其他被忽略的隱患?急功近利地提前灌輸知識和訓練技能會有哪些問題?首先,違背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訓練,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使孩子犧牲了個性多方面發(fā)展的機會;再說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tài),和所運用的強制性方法對孩子的影響,孩子被壓抑的興趣和緊張焦慮的心情,久而久之將不利于孩子的個性健康;所以,請我們的家長朋友們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能自由的并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別讓孩子在學前教育時期就背上那沉重的識文寫字的擔子。而這樣一種以斷送孩子以后為代價的提前發(fā)展是不值得的。
三,正確認識兒童觀,教育觀
幼兒是成人之"父",我們的學前教育承擔著把個體的"自然人""培養(yǎng)為""社會人"的責任。早在十七世紀英國,一位叫洛克哲學家在就在《教育漫話》中說把兒童看作是生來就純潔無暇的"空白板"。"人心中沒有天賦的原則",人心如同白板,理性與知識都是從經驗而來。這就說明了孩子蔣來怎么樣是因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及成人的教育方式所決定的,是授他以魚?還是授他以漁?再結合《綱要》后更讓我們知道,孩子在學前期時,作為成人的我們對待幼兒教育時,只要多開展寓教于樂的幼兒教育活動,多創(chuàng)設有利于幼兒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傾聽、激發(fā)幼兒學習的動機。并對他們在活動中的需要及時適當地做出反應;找機會參與到兒童活動之中,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對兒童的每一次發(fā)展和進步都做出積極的反映,看到他們的閃光點,不吝嗇表揚,努力使每個幼兒獲得滿足與成功,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并對兒童的學習活動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適當的干預,讓他們在活動中了解社會規(guī)則,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重視活動的過程,讓幼兒能夠活動中獲取社會經驗,而不是活動的結果。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教育機會,做積極的正面引導。作為成人的我們只需做好幼兒教育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而不是每天要求學生去寫幾個字,讓孩子只知道機械的重復或者模仿,而不是學習探索與創(chuàng)新。我們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是否調動了兒童活動的積極性;再找時間與小學教師多聯(lián)系,做到不超前教育,但也不滯后教育,真正做好幼小銜接,讓孩子上小學后既不茫然也不會因超前而產生自我滿足的心理。只要我們的教育"既符合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就是好的學前教育?稍趺礃硬拍茏審V大的家長朋友知道這新的教育觀?又如何能轉變這種觀念呢?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