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適應社會的關鍵一步。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依戀情感,一旦離開家庭和親人,孩子會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戀和安全感而產(chǎn)生焦慮。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擔心父母是否不喜歡自己了,是不是不來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幼兒園生活。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處于中心位置,處處受到成人的保護,缺乏獨立交往能力,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產(chǎn)生恐懼,因而來到群體生活的幼兒園這一新的環(huán)境就不能很好地適應。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飯要喂,走路要抱,這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產(chǎn)生畏懼心理,到吃午飯、睡午覺的時候就會想家、想媽媽,孩子那本來就不夠穩(wěn)定的情緒又會波動起來。
除了孩子這些本身的原因,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幼兒園入園時的表現(xiàn)。陌生的環(huán)境是造成幼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剛剛進入新環(huán)境的人都有一個漸漸適應的過程。幼兒園是個集體的生活環(huán)境,集體對個人而言意味著某種約束,孩子不可能像家里那么自由。一個剛剛3歲的孩子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有約束的新環(huán)境,會在生理和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的壓力,對幼兒園產(chǎn)生逃避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些誤導,如有的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時,拿幼兒園和老師來嚇唬孩子,用”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叫老師把你關起來,不接你回家”之類的話來教訓孩子,使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就對幼兒園產(chǎn)生恐懼感,認為幼兒園并不是一個快樂的地方,這也是孩子人園后不適應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幼兒自身和所受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幼兒入園的表現(xiàn)就各有不同。有的孩子一開始高高興興地上學,可隨著新鮮感的消失,開始哭鬧;有的孩子一入園就表現(xiàn)得大哭大鬧,不肯上學,有的孩子則整天眼淚汪汪,不停地說“我要回家,我要媽媽”;更有的孩子甚至會出現(xiàn)生理上的種種不適,如頭痛、尿褲子、嘔吐、驚夢等現(xiàn)象,一回家上述癥狀就消失。孩子的這些不適如不及時糾正,會嚴重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
如何盡快幫助孩子們度過這一適應期,成為家長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一、寶寶入園前的“必修課”:
1、心理準備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達到最佳心理狀態(tài)——☆自豪:我已經(jīng)長大了,所以我要上幼兒園了!
☆向往:幼兒園里可以學好多本領,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可開心啦!
☆熟悉:我知道幼兒園是什么樣子,做什么事情,媽媽都告訴過我。
☆安心:爸爸媽媽很愛我,老師也會喜歡我。
。1)帶孩子參觀幼兒園:入園前,可以帶孩子去參觀幼兒園的班級、活動場所,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這樣孩子就會有一種美好的感受,有助于孩子在心理上向往幼兒園的生活。
。2)幫助孩子認識小伙伴。有條件的話,在孩子正式入園前,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同一班級的小朋友,只要認識一兩個就可以。這樣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班里有熟悉的伙伴,就可以減少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使孩子容易適宜集體生活。
(3)給孩子一份安心. 不想與爸爸媽媽分開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主要原因。上了幼兒園以后,孩子得獨自面對、處理問題,很容易產(chǎn)生失落、焦慮與不知所措的感覺。甚至會擔心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所以在孩子入園前,爸爸媽媽要努力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多陪孩子游戲,聽孩子說話,對孩子耐心些、細心些,讓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感到放心和安心,并告訴孩子,老師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喜歡他的。
。4)相信孩子,相信老師父母特別是祖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兒園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孩子是很敏感的,他會從大人的態(tài)度中感覺到幼兒園不是個有趣、安全的地方。
爸爸媽媽應當堅信:上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我們給予適當?shù)膸椭,上幼兒園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