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是指有預定的目的、有計劃的、主動的知覺過程。觀察是一切知識的門戶,是科學實驗和科學發(fā)現(xiàn)的基礎(chǔ)。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因此,在人一生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幼兒期,應當重視幼兒觀察力的培養(yǎng)。觀察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抓好觀察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幼兒智力的增長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要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較缺乏,好奇心又強,而客觀世界中事物和現(xiàn)象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這些事物和現(xiàn)象很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因此,教師在每次觀察之前,要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游戲方式,引導他們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如有次我組織了一次班級主題活動——各種各樣的車。為了讓幼兒對各種車輛有較直觀的感知,使該主題的一系列活動能較好地完成,在帶幼兒到馬路上觀察各種各樣的車之前,我對幼兒說:“老師今天要帶小朋友到馬路上看看有些什么車?這些車載了什么?他們的外形有什么不一樣?看看哪個小朋友看得最認真?”由于明確了觀察的目的,幼兒在觀察時就能夠按著要求去觀察所有駛過該條馬路的車輛名稱及車輛載了什么,它的外形有什么特征。這樣就使接下來的活動能較好地完成。
二、 教給幼兒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我國古代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是幾個盲人對大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并沒有摸到大象的整體,所以爭論時各自堅持自己片面的意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不正確的觀察引起的結(jié)果。因此,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要讓幼兒犯同類的錯誤。
首先,要教幼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里到外、從左到右、從遠至進(或由近及遠)、由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如有次我?guī)в變哼M行寫生活動——畫松樹。為了讓幼兒把松樹畫得更好,我先組織幼兒站在遠處看,有的幼兒說:“松樹遠處象一座寶塔;”有的說:“松樹象把深綠的大傘;”還有的說:“松樹就象幾個三角形疊了起來。”接著我又讓幼兒站在近處觀察,啟發(fā)幼兒講出松樹的樹干、樹枝、樹葉的顏色、形狀。象這樣,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畫出來的畫當然更逼真,更有火力了。
其次,教幼兒根據(jù)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比較觀察。如有次教幼兒認識蘋果和梨子時,我就讓幼兒把兩者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表皮及果肉、果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對蘋果和梨子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
三、 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客觀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軟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熱、形狀、聲音等。在幼兒觀察時,要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讓幼兒多看、多想、多聽、多講、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兒對事物的印象。如觀察小雞,除了看它的外形,可以讓幼兒用手去摸一摸小雞的絨毛和尖尖嘴,用米喂小雞。如認識水時,讓幼兒多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倒一倒。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感知,知道水是透明的、無色、無味、可以流動的液體等特征。通過調(diào)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不僅能讓幼兒學得積極、生動、愉快,還可以培養(yǎng)訓練幼兒各種感官的敏捷性。
四、注意創(chuàng)設(shè)察環(huán)境、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第三部分第八條明確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shè)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觀察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的觀察欲望。如,為了讓幼兒了解各種各樣的車,我讓幼兒把家里各種各樣的仿真汽車玩具帶到幼兒園,把有關(guān)車的圖片剪貼在活動室四周墻上,在圖書角投放介紹車的書,向幼兒講有關(guān)車的故事。幼兒就象生活在一個車的世界,自由活動時他們可以或成群接隊或單獨自由觀察,講述自己對各種車的認識和理解,老師則可以具體情況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又如,為了讓幼兒對種子發(fā)芽有個較直觀的感知,我組織幼兒在種植角種了蔥、蒜等植物,從種植到澆水、施肥等都讓幼兒自己動手,每天幼兒來園、自由活動、午睡后、午餐前、離園前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觀察,作好觀察記錄,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習慣,發(fā)展幼兒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