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紙是深受幼兒喜歡的一種小工藝,它造型簡潔夸張,富有情趣,是啟迪幼兒智慧的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不僅能在折紙活動中獲得成功和滿足,而且能促進幼兒動腦、動手以及各種交往、探索能力的發(fā)展。幼兒園的折紙教育是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折紙興趣,探究欲望,并不是要教會幼兒多少數(shù)量的作品。因此,我認為幼兒學習折紙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尤其是中大班幼兒,教師應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通過各種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嘗試,探索,并發(fā)現(xiàn)問題,且通過互動來解決問題,享受活動和成功的樂趣。然而在傳統(tǒng)的折紙教學中,折紙活動的教育作用并未完全體現(xiàn),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折紙教法不夠合理。過去教幼兒折紙,都是教師折一步,幼兒跟一步,在一步一步的過程中,幼兒只是機械地、被動地模仿。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幼兒沒有真正獲得動手操作和表現(xiàn)能力的機會,限制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的發(fā)揮。在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的今天,這種封閉性之折紙教學顯然是應該摒棄的,那么,作為幼兒折紙活動的指導者到底應做些什么呢?也就是說到底應該如何指導幼兒的折紙活動呢?在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重視激發(fā)幼兒看圖折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對圖例是否感興趣,取決于要折的物體對幼兒是否具有吸引力。因此,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次集中教育活動,首先我折了幾個幼兒喜歡的小動物,請幼兒欣賞,孩子們看了以后都爭先恐后地要跟老師學習折小動物。這時我告訴小朋友:這些小動物是老師看圖例折出來的,如果小朋友學會了看圖例,自己就也能折了,而且還能折出更多的東西呢!以此來激發(fā)幼兒學習看圖折紙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我教小朋友認識了一些折疊符號。如:峰線、谷線、正折、反折符號以及它們的折疊方法,并且提供了“狗頭、貓頭”等圖例,讓小朋友按照折疊符號折紙,比比哪個小朋友最先折出來。當孩子們自己能看圖例折出作品時,都自豪地說:“這是我自己看著圖折出來的!”
在幼兒剛開始看圖折紙時,我不僅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幼兒喜歡又符合其折疊水平的物體,同時還提供給幼兒造型好看、折疊工整的范例,既激發(fā)幼兒看圖折紙的興趣,又為幼兒欣賞折紙作品提供了機會。在實踐中,我還注意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看圖折疊的方法來激發(fā)幼兒折紙的興趣。我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提供圖例,幫助幼兒學習基本的折疊方法。如:先學習對邊折、對角折,再學習集中一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單菱形折、雙菱形折、雙三角折、雙正方形折等。同時,在幼兒學習某個基本折法的時候,提供與這一折法相關(guān)的多種圖例,鞏固對基本折法的掌握。如:學習雙菱形折法時,提供了菱形的變形——茶壺、啄木鳥、鶴的圖例。這種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不但使幼兒學會了一個基本折法,而且為將一物體變形成另一物體打下基礎(chǔ),開拓了幼兒思維的多維性。我還利用各種形式鞏固幼兒對折疊符號的理解和運用。從材料上提供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紙、圖例、展示板、折紙書,供幼兒折紙使用;從練習途徑上在活動區(qū)設(shè)置美工區(qū),利用集中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等形式,保證每名幼兒有練習機會,以達到目標要求。
二、重視因人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因幼兒個體差異及折紙水平的不同,所以我采用面向全體與因人施教相結(jié)合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對重點難點心中有數(shù),在活動中注意觀察,注重幼兒學的過程,只有教師對幼兒的實際水平清楚了解了,指導時才能有的放矢。
1、面向全體提出要求。剛開始讓幼兒學習看圖折紙時,我采用集中教學的形式,啟發(fā)、引導幼兒掌握基本折疊方法,提出折疊要求,如:邊和邊、角和角對整齊,折痕壓平整等。
2、通過分組教學、個別指導的形式指導每名幼兒在原有水平的提高。分組原則視具體教育目標而定,有時按能力強、中、差分為三組;有時按以強帶弱的形式混合分組。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側(cè)重于培養(yǎng)幼兒獨立突破難點完成作品的能力,而且折疊的作品要選型美觀、棱角分明。對于能力差的幼兒注重其觀察力的培養(yǎng),通過教師指導、示范或讓小朋友幫助折出物體,并允許幼兒拆開范例,跟別人學折難點部分來逐步培養(yǎng)幼兒獨立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求新、求異的思維品質(zhì)。在按以強帶弱的形式混合分組時,我給幼兒提供范例,鼓勵他們交談討論,共同克服困難發(fā)現(xiàn)變化規(guī)律,然后合作完成一個作品。我要求能力強的幼兒幫助能力差的幼兒,這并不是讓能力強的幼兒代替能力差的幼兒折紙,而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有相互學習的機會。在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由交談,互相協(xié)作,在自己學會的同時幫助同伴共同進步,在大膽嘗試過程中,幼兒還學會了共同克服困難的方法。如:在一次“折帽子”活動中,每組幼兒團結(jié)協(xié)作,互相商量,互相嘗試,有的組輪流折,這一步我會了我折,下一步你會了你折;有的組推選一位幼兒折,其他人幫他觀察,指點他;還有的組把步驟范例打開,再按折印還原,然后自己學折,我則深入各組巡視指導,觀察了解幼兒探索情況。這樣,幼兒改變了過去有困難就需教師幫助、缺乏信心的依賴性,養(yǎng)成了動手動腦,互相幫助的好習慣,還使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