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的數學幾乎是無所不在,存在于幼兒生活活動、游戲活動中,也滲透在教育活動中 。因此,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必須重視幼兒數學的滲透教育。
關鍵詞:幼兒數學 滲透教育 生活活動 游戲活動 教育活動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它又具有現實性,來源于現實生活。幼兒的數學幾乎是無所不在,存在于幼兒生活和游戲中,也滲透在教育活動中。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幼兒數學的滲透教育。本文就幼兒數學教育如何滲透在幼兒生活、游戲及教育活動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生活活動中滲透數學教育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另外,《綱要》的字里行間也無不向我們透露著“整個世界就是孩子的課堂”,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物體,任何現象都與數學有著密切關系,教師要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真正做到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
1、在幼兒園生活中學習數學在幼兒園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育的資源,引導幼兒發(fā)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如:在孩子入園后,讓做值日生的幼兒數一數班上一共來了多少小朋友,有幾個小朋友沒來,讓他們從中加強對數組成的理解;做操時,讓幼兒按照高矮、男女排序,讓他們能逐步掌握排序;進餐時,讓幼兒分發(fā)碗筷以及排桌椅,在這之中讓他們發(fā)現一一對應的關系;幼兒在散步時,讓他們觀察幼兒園的環(huán)境、布置,說說花草樹木的數目、形狀、顏色,引導幼兒回憶剛才經過的路線,讓他們認識幼兒園中的標志物等等。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活動中,不僅獲得了數、量、形的數學知識和經驗,還大大增強了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2、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思想,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在社會生活中,要學習的內容很多,而幼兒數學教育是幼兒在社會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教育。它必須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幼兒自身的活動,從而對客觀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fā)現及主動探究的過程,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使他們走進社會這個廣闊的天地之中,引導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如:帶孩子坐公交車外出參觀時,讓他們看看路牌,知道坐幾路車可以到目的地,共需要坐幾站,第幾站到,讓他們認識基數與序數等。這樣做,不僅增強了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還大大地提高了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在游戲活動中滲透數學教育玩具是幼兒的天使,而游戲是幼兒的伴侶,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
1、在角色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角色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最具特色的一種游戲。它也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再現活動。教師可在角色游戲中滲透數學知識,讓幼兒積累數學經驗,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體驗學習的快樂。如:在玩“開超市”游戲時,幼兒對“售貨員”及“顧客”之間的角色行為關系并不明確,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售貨員”為“商品”標上價格,這樣既可以讓幼兒認識不同的貨物,進行分類,還可以讓幼兒根據所標價格進行購物。在這一游戲活動中,不但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增添了游戲的真實性,而且使幼兒復習了數數,提高了幼兒認識數字及進行物品分類的能力。
2、 在結構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結構游戲主要通過幼兒動手造型進行活動,構造物體或建筑物的結構,實現對周圍現實生活的反映,而這就需要幼兒通過想象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生活。幼兒為表現自己想象中的形體,需要較全面地考慮選擇什么形狀的材料,需要用多少數量,要按照怎樣的順序排列,要如何把它組合起來,在建造時還要考慮到勻稱,平衡等問題。通過這些活動,促使幼兒動腦筋、想辦法,做到手腦并用。因而通過結構游戲增強幼兒對數量、圖形的理解和認識,對幼兒積累數學經驗很有幫助。如:在區(qū)域活動時,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意愿等,用積木搭建一個或者幾個由幼兒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幼兒園、花園、公園等)。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他們是如何搭建的,這些作品由哪些形狀的積木組成,它們有哪些不同的顏色,有多少數量的積木組成,并說出它們是按什么順序搭建的等一系列問題。從而,讓幼兒既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又學會了數量、形狀、顏色等數學知識,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