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傾聽感受理解,以問步入詩歌傾聽感受詩歌內容,讓孩子初步熟悉詩歌的語詞語句,這在詩歌教學中必不可少。如何讓孩子愿意聽、積極地聽、專注地聽,老師可以在聽之前提出要求。如詩歌《風兒在哪里》,教師提出:風兒到底在哪里?聽聽花兒、紅旗、風箏是怎么說的?《吹泡泡》中,師提出:誰是誰吹出來的泡泡,請小朋友聽清楚了。孩子們在傾聽后,他們會回應給老師一些記憶的零碎經驗,這時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出現(xiàn)相關的圖片,幫助孩子講清楚,此時也是讓孩子理解感受詩歌的挈機。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為幼兒圍繞詩歌內容精心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展開想象,進一步理解詩歌內涵,為以后仿編詩歌作鋪墊。如《風兒在哪里》中我設計了問題:為什么花兒、紅旗是風兒的好朋友?還有誰也是風兒的朋友?又如《風兒也想有個家》的設問:風兒找到家了嗎?為什么小河、草地是風兒的家呢?教師所提的問題要有所指向,層層深入,鼓勵幼兒充分想象,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
3、 完整朗讀,以情進入詩歌什么是朗讀呢?簡單地說朗讀就是以清晰響亮的聲音,正確標準的普通話,把詩歌有感情地誦讀出來。透過朗誦,可以把文字透徹地表達,使書面、靜態(tài)的字句充滿立體動態(tài)感。幼兒透過朗誦可以增加文字的趣味性,并且學習正確的語音、語法、語調、語氣……充分欣賞文學的美。朗誦活動講究語氣的變化、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發(fā)聲的輕重等。老師要根據(jù)詩歌的描述內容和不同的詩歌體裁去思考去變通。我針對學習的每一首詩歌,指導孩子有目的地反復朗誦讀、體會。在朗誦詩歌過程中,幼兒除了運用語言外,還可以通過眼神、手勢、身姿等表情和動作,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詩歌,同時可以借助豐富的想象,加強詩歌的藝術感受。例如《春天來了》,朗誦中我在引導幼兒把握語調、語氣同時,借助于畫面的描述,調動幼兒的所有感官,去感受春風的柔和、芳香和和悅,讓幼兒不知不覺中走入到詩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又如散文詩《蒲公英》和詩歌《快樂的小屋》中,我讓孩子在借助圖片的基礎上,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用肢體動作作輔導,有感情的朗誦,在此間我著重提醒他們掌握語詞的停頓和發(fā)聲的輕重,盡量能做到抑揚頓挫。而快板詩《雷鋒叔叔在列車上》的朗誦講究整齊、有力、有節(jié)奏,在朗誦時我特別強調這一點。
此外,在朗誦活動中,幼兒的情感體驗、聯(lián)想、表現(xiàn)、表達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有相當大的自由度。教師要接納幼兒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及時給予每一個幼兒鼓勵和贊許,使幼兒在朗誦活動中體驗到成功和樂趣。
4、 創(chuàng)造仿編,以說重塑詩歌仿編詩歌是一種融思維、語言發(fā)展一體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這中活動中,幼兒的語言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幼兒的學習從模仿開始,仿編詩歌很符合幼兒的學習規(guī)律,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如中、小班幼兒可以進行簡單的詩歌仿編,即幼兒能模仿原詩的韻律、格式、詞語、節(jié)奏等,仿編出簡單的詩歌。如詩歌《家》、《吹泡泡》,可以讓幼兒仿編:還有誰也是誰的家,或者還有誰也是誰吹的泡泡。而《風兒也想有個家》,可讓幼兒仿編:風兒還到什么地方找家了,那兒起了什么變化?對于大班的幼兒可以在難度上有所提高,除了仿編活動還可以續(xù)編活動等。另外,問答歌也是一種創(chuàng)編形式。幼兒問答歌的形式是活潑多樣的,并且題材豐富、內容淺顯、形象生動、易被幼兒在愉快的問答說唱中接受。如教師問:螃蟹怎么爬?幼兒答:八只腳兒橫著爬。師問“烏龜背上背的啥?幼答:硬殼殼是它的家。通過詩歌仿編活動,使一花引來萬花開。
四、結合其他領域的活動內容在詩歌教學中可以進行綜合性主題活動,即圍繞某一詩歌作品,結合其他領域的教育活動,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途徑開展活動。如以詩歌為中心,開展欣賞、朗誦、表演、制作、繪畫、音樂等活動。例如在《風兒在哪里》的詩歌活動中,我們開展了外出找風兒,唱一唱風兒找家的歌曲,畫一畫風兒的家等一系列活動來豐富幼兒的知識面,發(fā)展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我利用音樂的表現(xiàn)因素和手段增強幼兒的審美感受,通過詩歌與美工相結合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如詩畫的配合形式,即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運用美術技能,將自己喜歡的詩歌配上與其情節(jié)內容相符合的畫面,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妙境界。此外,詩歌教學還可以與電視、幻燈、錄音等手段相結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