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培養(yǎng)孩子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加強語言訓練
如果只讓孩子聽故事,而不試著讓他們講故事,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故事的作用。孩子在
傾聽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記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這時可以讓孩子兒嘗試著復述故事。起初,教師和家長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幫孩子回憶故事的重要情節(jié)及發(fā)展過程,把握好故事的整體。但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要盡量讓孩子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性地復述故事內容。當孩子基本掌握故事內容后,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組織語言復述故事了。通過多次的復述訓練,孩子慢慢地能從復述片段過渡到復述完整的故事。在復述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孩子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從而對孩子加強語言訓練。
第三,培養(yǎng)孩子對事物的想象能力,引進創(chuàng)新機制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
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孩子的內心充滿想像,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夸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孩子充滿想像的心理特征。當孩子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果怎樣?這時,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提問,讓孩子展開想象,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孩子說出正確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孩子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孩子自由發(fā)揮。許多孩子在聽完故事后,能展開想像,給故事編一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故事給孩子無限的想像空間,只要教師和家長把握好時機,讓孩子在故事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像力,也一定會引進創(chuàng)新機制。
第四,培養(yǎng)孩子對美的認知能力,注入審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yǎng)孩子的品質與情操。孩子在故事中認知道理,反思
自我,教師與家長應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區(qū)分好壞,讓孩子說說怎樣做才對。在故事《懂禮貌的好孩子》中,孩子在大人的引導下能正確區(qū)分小貓懂禮貌,小狗不懂禮貌,我們要向小貓學習,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故事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在故事中,孩子富有愛心、同情心,為故事中的人物著急、擔心、高興、悲傷。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鴨》中,當孩子聽到小鴨迷路回不了家時,都為它擔心著急,聽到小鴨哭著找媽媽時,都皺起眉頭,對它充滿憐愛與同情,聽到小朋友把小鴨送回家時,都松了口氣,為小鴨高興。這個故事中的種種感受讓幼兒在無形中陶冶了情操,體驗著審美情趣,并教育幼兒愛護小動物的好品質。
綜上所述,正由于孩子們對故事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再加上故事所承載的內涵又比較豐富,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契機,充分利用故事的教育功能,讓故事發(fā)揮出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讓故事陪伴著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成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