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畫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每個人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是不能用一個標準“像不像”優(yōu)劣來評價的。通過,改變傳統(tǒng)評價幼兒作品的標準;了解幼兒的繪畫創(chuàng)作特點,研究幼兒繪畫時的心理;以鼓勵為主來評價幼兒的作品;給幼兒創(chuàng)設(shè)互評作品的環(huán)境。使幼兒的自信、自強、自愛逐步增長,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更強,畫面更有動力。
關(guān)鍵詞:作品 繪畫 幼兒 美術(shù) 評價 孩子美術(shù)活動過程中的評價指的是:通過在幼兒繪畫過程中對幼兒發(fā)展的新認識,與幼兒繪畫畫面的分析與判斷,調(diào)整和改進教學(xué)方案或激勵幼兒再創(chuàng)作,使正在形成中的課程更為完善。這是引導(dǎo)幼兒認識→創(chuàng)作→再認識→再創(chuàng)作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幼兒智力,能力,情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諸如“尊重幼兒”、“以幼兒為主體”之類的教育原則。但有時我們組織活動時,往往以成人自己的眼光對待幼兒美術(shù)作品,以結(jié)果論“英雄”,把握不好評價的標準及重點。那么,對于幼兒美術(shù)作品,到底應(yīng)該評什么?怎么評?
在評價幼兒美術(shù)作品之前,我們應(yīng)明確怎樣的畫才是好的兒童畫。我們知道,幼兒的畫并非成人意義上的畫,它之所以也被稱作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幼兒繪畫時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及繪畫的動作與成人繪畫有明顯相同之處。但兒童畫沒有過多成人的概念化、模式化的東西,喜歡用夸張的手法,這樣的作品往往是幼兒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積極熱情地投入創(chuàng)造所得的,它們把這一過程視答游戲,不管會不會,只要那樣想了,就敢于去畫,大膽地試驗,線條奔放,毫無顧忌,絕不會因為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而氣餒,這樣的兒童畫才是真正的寫意畫。 教師對幼兒作品評價的態(tài)度、標準直接影響幼兒參與美術(shù)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影響幼兒對作品的態(tài)度,對美的鑒賞能力,因此,我們教師應(yīng)明確評價思路,把握評價標準。
小班幼兒年齡小,還缺乏一定的自我評價和對他人評價的能力,怎樣引導(dǎo)幼兒進行評價活動,我在實踐中做到了以下幾點,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評價語言運用擬人化兒童畫的精華首先就在于稚拙,聰明和天真幼稚的統(tǒng)一,正是兒童畫的可愛之處,也是幼兒在繪畫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任何成人無法比擬代替的。一幅好的兒童畫往往充滿了稚趣,畫面上每一根線條、形狀、形式和色彩都傳達了幼兒的思想情感。如果一幅兒童畫缺乏稚趣,不能反映童心,而是一味追求真實,沒有兒童氣息,這樣的畫不能算得上好的兒童畫。
由于小班幼兒的表述能力不夠完善,教師評價幼兒作品時,語言要通俗易懂,在進行作品評價時,老師往往要介入其中,針對活動的目標,教師評價作品時,運用擬人化語言既可提醒幼兒的不足之處,又不會傷害幼兒的自尊與自信。例如:在美術(shù)活動《好吃的棒棒糖》活動中,請幼兒想辦法怎么把棒棒糖變的既好看又香甜(裝飾)。有的孩子把棒棒糖涂成黑乎乎一團糟,這 時 老師可以這樣說:“哎吆,誰把我身上弄的這么臟,難受極了。”老師用了這樣一句評價語,是在提醒孩子們作畫要注意畫面整潔。又如對于畫得好的作品要求孩子們學(xué)習的作品:“哇!寶寶們看,心怡寶寶的棒棒糖多漂亮啊,它要去參加選美比賽了!”(老師出示孩子畫的作品)“你們喜歡嗎?”孩子們個個情緒高漲,都把目光集中到作品上,都高呼著喜歡! “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她的棒棒糖?”老師問,有的孩子說:“她的棒棒糖上有好看的花紋,很漂亮!”還有的孩子說:“她的棒棒糖看上去很甜很好吃!” “老師看了也很想吃,讓我們一吃來吃吃心怡寶寶的棒棒糖吧。”孩子們一片歡騰,一邊做起吃的動作來!這 時 老師也不失時機地抓住典型說出了自己想吃的原因,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聽了老師的贊美,心怡寶寶笑得就象蜜一樣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