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樂教育要重視幼兒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音樂教育活動是一種情感活動。幼兒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有充分的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xiàn)空間,以致能夠讓幼兒獲得成功感,從而堅定幼兒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不論是哪種形式的音樂,只有設置一定的情節(jié)讓幼兒去體會、去感覺,從心到身、從身到心,才能進入角色、進入音樂。首先,教師要以自己的情緒表現(xiàn)感染和啟發(fā)幼兒。不論是唱歌、歌表演等,都應該充滿感情,做到有控制地表現(xiàn)和渲染,和幼兒一起分享音樂的美感和自己的體驗,如音樂游戲《小小蛋兒把門開》,教師從開始就引入情節(jié)"小小的蛋兒敲敲門,蛋開了,里面有一只毛茸茸的小雞",讓孩子們意識到小雞是從蛋殼中出來的,并讓他們體會蛋殼圓圓的感覺。幼兒從情節(jié)表現(xiàn)中去找一系列動作的感覺,效果可想而知。教師的語音、體態(tài)、表情都應該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作品的蘊涵。其次,教師應以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并關注和滿足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產(chǎn)生的各種情感需求。在音樂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師,還可能是小雞、蛋殼、媽媽、小貓等不同角色。教師要十分樂意和善于扮演這些角色,以逼真的情感和肢體語言帶領幼兒進入音樂氛圍之中。繼續(xù)剛才的音樂游戲,教師在開始的引入部分表演"小小蛋兒把門開開出一只小雞"戴著相應的頭飾,用圓圓的身體、圓圓的動作表現(xiàn),將蛋兒慢慢打開,里面有一只剛出生的小雞,再慢慢出現(xiàn)一只可愛的小雞的過程準確的表現(xiàn)給幼兒看,要從孩子們躍躍欲試的動作和眼神里來觀察和分析,孩子們對我的表演明白了沒有?再言之,教師也應該具備分析和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各種情感基調(diào)的能力。如《小小蛋兒把門開》是活潑可愛、喜氣洋洋的;《搖籃曲》則如夢如詩,旋律細膩等。進行情感培養(yǎng),并不只是要求幼兒用動作表達,更應該要求幼兒對音樂產(chǎn)生共鳴。就像當"小小蛋兒把門開"音樂出現(xiàn),幼兒便用自己稚嫩的動作表現(xiàn)那胖乎乎的小雞。與其讓幼兒說出感覺,還不如讓幼兒用動作去表達。經(jīng)過這樣的音樂活動的熏陶,孩子們的情感體驗、表達會逐步變得細膩、深刻。
二、音樂教育要重視幼兒的探索意識與創(chuàng)造才能。
所以允許幼兒有不同的答案,鼓勵幼兒能從自身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營造一種相互討論的氣氛。
哲學家阿朗說:"播好種子,應該播在土壤里,而不是沙地上……。"就是說我們應該要了解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進行教育,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不斷進行自我學習,使他們的音樂素質(zhì)"種子"在師生共同打造的"土壤"中自然地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就是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讓孩子們親自去感受音樂中所包含的強與弱、快和慢、高和低、長和短、音色的分辨、節(jié)奏感、樂句的表現(xiàn)等,培養(yǎng)學習音樂的基本能力,并能啟發(fā)其想象力,發(fā)揮其創(chuàng)作潛力。記得一次音樂活動《拍手點頭》時,我播放音樂,讓幼兒學唱以后自由發(fā)揮想象力,并相互交流、討論,然后再根據(jù)歌詞改編各種不同的動作。小朋友們都跟著音樂節(jié)奏認真地作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其中有個小朋友悄悄地跟我說:"老師,你看敬軒的動作!",原來是敬軒自己在做一個身體左右扭動的動作。我看到好幾個小朋友都在掩嘴偷笑,就什么都沒說,而是讓敬軒小朋友自己來解釋為什么,敬軒說:"媽媽會跳舞,跳的時候就會這樣扭一扭,我看過的。"其他的小朋友都很認真地聽著,一會兒大家都學著敬軒做起了這個扭一扭的動作。于是我就把歌詞總結(jié)為"拍拍小手扭一扭",瞧,孩子們唱的、表演的多開心。≡谟螒蛑,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獨特見解,要接納所有幼兒的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以及他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式。我們不要求孩子能把音樂創(chuàng)作得完美無瑕,因為幼兒在探索、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東西必定是稚拙的、孩子氣的,可那才是幼兒自己的東西,這時教師的作用在于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然后加以點撥,使幼兒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提高。評價的效果是要激勵每個幼兒動起來、思考起來,培養(yǎng)幼兒與教師討論的勇氣,同時教師要會保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之獲得一種安全感,這樣幼兒才會大膽創(chuàng)新,主動參與活動。在這許許多多的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大膽地在集體中操作嘗試的勇氣,使之充滿自信心,獲得成功后的喜悅心情……,可能會讓教師感到起步很慢,效果不明顯,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所獲得的點滴知識都不是教師"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而這恰恰是最重要的。
三、音樂教育要注重幼兒的學習過程。
過去,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要的精力和時間是在研究教材,即研究準備使用的教案,如何把自己準備好的教案信息教給孩子?這些全都是教師預先制定、事先設想好的,而對于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的反應、問題全憑教師自己的想法和經(jīng)驗加以假設,這樣就使幼兒成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現(xiàn)在,一切正在悄悄改變,我們不光要研究教師怎么教,而且還要研究幼兒學會學習的方法。這就是現(xiàn)在教育教學的重點:幼兒學會學習。新《綱要》下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幼兒在課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索為主,關注的不再是教師的表現(xiàn),而是師生互動、幼兒的參與情況,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正如葉圣陶先生說過的 "最要緊的是看幼兒,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gòu),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參與,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動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顯、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關鍵的是調(diào)動幼兒的思維參與狀態(tài),引發(fā)幼兒心理上的認知沖突?纯从變菏欠穸紖⑴c到你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來了,是否參與了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幼兒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索等方面,都是一個音樂教育活動的基礎。從這一點上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幼兒多少思維火花的活動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所以說,音樂教育活動已經(jīng)將重心從教師的"教"轉(zhuǎn)向幼兒的"學",轉(zhuǎn)向了教育教學主體--幼兒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