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一轉眼,孩子已3歲5個月了。至今還記得8個月大的兒子口齒清晰地喊出“爸爸,爸爸”時給我們帶來的興奮感、1歲響亮地發(fā)出“媽媽抱”時帶給我們的快樂感和這以后三字、五字、成句順利地脫口而出時讓我們感到的欣慰感。
兒子貝貝在語言方面的發(fā)展還算正常,可最近,我們發(fā)覺他在說話時有一些小問題,令我們很疑惑。
Question1:和家人說話
兒子每天從托兒所回來,我們常常會問他:“貝貝,在托兒所玩什么游戲了?”他每次的回答都一成不變——“車子”。
“貝貝,今天中午吃什么好東西啦?”他卻又總回答“我忘記了。”
……
本來想多和他溝通一下,多了解一些他在托兒所的生活情況,無奈他那“吝嗇”的回答總讓我們知之甚少。再看看旁邊的小女孩,正親密地邊走邊對她媽媽傾訴心曲:“今天我們喝了羅宋湯,味道好極了。今天我其他小朋友玩布娃娃了……”讓人看得真羨慕,何時我的貝貝也能如此滔滔不絕地對我介紹他的托兒所生活呢?不過,平日在家里,貝貝和我們的話還真不少,“媽媽辛苦了”,“媽媽,烏龜?shù)綐渖险页缘臇|西了”,“媽媽,我要吃餅干”……房間里總也安靜不下來,到處回蕩著我們的對話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差?如何才能讓他“脫口秀”呢?
專家解讀:
細心的父母能注意到孩子平時在家和從托兒所回家時在語言交流上的差異,是相當有意義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差異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因此,父母應該花點時間,了解孩子在托兒所里的狀況,關注他們在托兒所里的精神世界。比如:他在托兒所里開心嗎?師生關系如何?在同伴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他最喜歡托兒所里的什么、最不喜歡托兒所里的什么?……
父母通常是通過提問以引發(fā)成人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但這絕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方式。對有些孩子而言,你什么都不用講,或者僅僅是象征性地提個問題,他們就能喋喋不休地講下去?蓪α硪恍┖⒆樱覀円l(fā)交流的方式需要更間接一些、更兒童化一些。比如:接送孩子時,我們可以先做一些細致的觀察,了解、推測班級里曾經發(fā)生的事情,再直接跟孩子討論交流這些問題,可能這樣能更容易讓他們“答話”。
Question2:和外人說話
平時遇到我們認識而貝貝不熟悉的人時,貝貝總是瞪著大眼睛望著那個陌生人,無論別人怎么笑瞇瞇地問他“你幾歲啦?”“你叫什么名字呀?”他還是三緘其口。雖然我們在旁邊循循善誘:“貝貝,叔叔問你幾歲啦,告訴他,好嗎?”但他還是默不作聲,最后只得由我們代為回答。
想想他對軍營門口站崗的解放軍叔叔、超市里的營業(yè)員阿姨等陌生人都能主動打招呼&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