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防御的孩子,往往過于注重別人評價。
有的孩子跟別人下棋,輸了以后就再也不下棋了;有的孩子在學校受到一點批評,第二天就不想再去上學了??這些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就會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像裹上一層“蛋殼”:它非常嚴密,足以將所有人擋在殼外;它又非常脆弱,一點兒敲打,就可能被擊碎,激發(fā)出強烈的報復(fù)。
1965年,英國兒童心理學家西蒙。安妮(AnneSimon)把這種脆弱和保守的心理現(xiàn)象,命名為“蛋殼效應(yīng)”。
有不少父母容易把心理健康和思想問題混淆,把孩子的脆弱和保守以為是不勇敢、逃避。但實際上,“保守”和“脆弱”,并不意味“懦弱”或“不勇敢”,只是心理發(fā)育中的問題,而不是思想問題。就像學會走路要摔很多跤一樣,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要幫助孩子,我們不能從人品、從思想去看孩子的心理脆弱問題,首先必須要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先去理解孩子問題背后的動機,幫助孩子渡過成長中的這個難關(guān)。
在孩子保守和脆弱的蛋殼后面,是一顆極度缺乏自尊的心靈。
有人或許說,保守和敏感的孩子表現(xiàn)得“自尊心”很強啊,甚至比普通的孩子更強啊,他們應(yīng)該是“自尊心”太強而不是缺乏吧?
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理解了什么是自尊。他們所說的“自尊”實際上叫做“依賴性的自尊”,也就是通過別人獲得的“自尊”。這種“自尊”程度會隨別人的表揚或批評而改變,也取決于在與別人比較時獲得的是優(yōu)越感還是自卑感。
嚴格來說,它并不是真正的自尊。真正的自尊,是通過自己獲得的自我評估和感覺,是自信和自我尊重的綜合。
與他人比較獲得的自信 與自身比較獲得的自信
取決于他人的 自我尊重
依賴性自尊心 取決于自己的
自我尊重 獨立自尊心
每個孩子都有兩種類型的自尊心,獨立的和依賴的。而他的心靈是否保守與脆弱,則取決于哪一種自尊心主宰了他的感覺和行為:他是否主要為別人的想法和行為所左右,抑或是受控于他對自身的評價?他是否總在乎自己比別人優(yōu)秀,抑或是自己在努力追求卓越,“任其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呢?
高度防御的孩子,往往也是過于注重別人評價者。只有獨立的自尊心,才能讓孩子擺脫蛋殼效應(yīng)。不僅如此,它還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能坦誠地對待自己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傾向于獨立做事,求異思維能力強,想象力豐富,不在乎群體的壓力,能夠站出來為自己辯護。
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過于強調(diào)外在的獎勵和競爭,結(jié)果導(dǎo)致孩子自尊心的依賴性壓倒了獨立性,使孩子越來越依靠自我保護或者自我增強來維持自我。2003年,澳大利亞學者斯蒂芬。凱米斯(StephenKemmis)提出“脆弱高自尊”的概念,來形容這種情況。
很多教育書籍告訴家長,孩子像一朵小花一樣脆弱,需要家長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即使是鉛筆尖斷了這樣的小事,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受到打擊。在這種觀念下,不僅孩子,連父母和老師也變得越來越保守和脆弱。
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做法,也是習慣于讓孩子增強依賴性自尊心—獲得外在的肯定和比別人優(yōu)越。他們覺得表揚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自尊的最好甚至是僅有的方法,通過贊揚孩子做的每件事,就能夠在孩子的心中創(chuàng)造積極的自尊。但問題是,他們對所有的事情都大加贊揚,弄得孩子根本不知道是他真的做得很好,還是無論他做什么,爸爸媽媽都會說:“哦,你真是太棒了??”
這種不假思索的贊揚,讓孩子很不自信,于是就更喜歡向周圍的人來尋求認同。比如,他會把作業(yè)或者畫的東西給朋友們看,還會焦急地詢問說:“還行嗎?我做的對嗎?”在學校里,他也總會問老師:“這次我做得對嗎?”很顯然,孩子的獨立自尊已經(jīng)受到了傷害。
要想讓孩子擺脫蛋殼效應(yīng),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建立獨立性的自尊,變得自信和悅納自我。
獨立性的自尊,不是以毫無原則的表揚為基礎(chǔ)的,而是來源于孩子在克服困難之時所體會到的那種快感—這種感覺可能來自孩子學會了彈一支曲子,也可能來自孩子成功地解答出一道題。他遇到和克服的挑戰(zhàn)越多,有越多人能夠看到他的成功,他的獨立性自尊就越強。
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尊,父母首先要記住的是不要把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都應(yīng)獲得重視和賞識。比較不僅是愚蠢,而且也是不負責任的,它只會打擊孩子。曾經(jīng)有一個孩子在網(wǎng)上向我留言抱怨說—